19981120日創刊 倫理•健康•祥和

行政院新聞局登記證局版臺省報字109  

中興日報全球新聞網

經絡舒筋法之整復規範     

         人體關節整復之基礎理論

        演講者:吳元劍醫師

 玉安中醫診所

前言:

「跌打閃挫」發生的症狀與治療,稱正骨科或傷骨科。「關節整復」是治療跌打閃挫的一部份醫術,整復對人體損傷之療法有獨到的特點。「內經」對於筋骨發育過程有明確的記載,如「女子四七筋骨堅,身體盛壯。丈夫三八筋骨勁強,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

 筋骨肌肉與臟腑的關係:宣明五氣篇曰,肝主筋、腎主骨、脾主肉、心主血、肺主皮。又曰:肝生筋、腎生骨髓。

 

骨骼的構造與功用:

  骨骼是構成人體的重要部份,關節是由各不同形態的骨骼連接部份與韌帶軟骨和肌肉所構成。骨與骨相接之處,稱關節面。骨端有關節軟骨,關節周圍有堅固而富有彈性的韌帶,還有堅韌的結締組織構成關節囊,關節囊的內部有滑液膜分泌滑液,促進關節腔之潤滑與穩定性,以司各種運動。

 

人體關節構造組織種類:

  如頭顱骨鋸齒狀縫,牙與頷骨鱗狀縫,稱崁合關節,均屬於纖維性關節,不易脫離。

軟骨性關節:關節兩骨之間有白色軟骨,如椎體、恥骨。軸柱關節:骨端如車軸能旋轉=寰椎(第一頸椎)及樞軸椎(第二頸椎)。

滑膜性關節:關節面有透明軟骨,此關節囊外層為纖維組織,內層是滑膜分泌液體以潤滑關節,及附著韌帶,可以增加關節穩定性及防止脫離。

()球窩關節:能屈伸、旋轉及環行活動=肩關節、髖關節。

()屈戌關節:只能屈曲與伸展=肘、膝關節及指骨、趾骨關節。

()平面關節:關節面能相互滑動=胸鎖、肩鎖及腕骨、跗骨之關節。

()踝狀與鞍狀關節:能屈伸及環行=腕、踝關節及顳頷關節、掌指、蹠趾關節。

 

關節功能損傷症狀與診斷:

頸椎:寰椎及樞軸椎損傷,頭不能旋轉與點頭。

頭頸椎功能活動範圍:頭前屈35°—45° 後伸35°—45° 左右屈45° 左右旋60°--80°。

肩關節:是由肩胛骨的關節盂和肱骨上端所構成,屬球窩關節。

肩關節功能活動範圍:前屈150°--170° 後伸40° 外展180° 外旋45°--60° 內收20°--40°。

1)肩關節受傷,肩前緣疼痛和肩外展、後伸功能受限,擬是肱二頭肌長頭肌腱鞘損傷,如用力屈肘則疼痛更明顯。

2岡上肌肌腱炎者,肩外側疼痛和肩外展活動受限。

3)肩峰下滑囊炎:在肱骨大結節上方處,肩峰和喙肩韌帶下方疼痛。肩外側面疼痛,上臂外展、內旋活動時,更加疼痛。

4)五十肩:是指肩關節周圍軟組織的退化性病變,亦稱「肩關節周圍炎」。肩關節活動包括前屈、後伸、外展、外旋、內收及環轉功能均受限。肩前緣、後緣、外側和三角肌止點,臂臑穴等處,有不同程度的壓痛。

5)肩關節移位:肱骨上端前脫,則肩後側凹陷,前方肌肉突出。肱骨下脫者, 肩峰下外側明顯凹陷。

肘關節:由肱骨下端與橈骨和尺骨上端所構成。若脫位肘關節明顯突出變形,肘臂不能屈伸。

肘關節功能活動範圍:屈肘135°—150° 超伸10° 前臂旋前80°—90°前臂旋後80°—90°。

肱骨上髁炎:包括1.肱骨外上髁炎,又稱「網球肘」,疼痛在肱骨外上髁處。            2.肱骨內上髁炎,又稱「高爾夫球肘」,疼痛在肱骨內上髁處。3.尺骨鷹嘴滑囊炎:肘關節後方鷹嘴突損傷疼痛,屈伸功能障礙,又稱「礦工肘」。

腕及手關節:腕關節為滑膜性的踝狀關節,包括橈骨、尺骨下端、八塊腕骨、五塊掌骨所構成。

手關節:有橈腕、腕骨間、腕中、掌骨間、手指間關節及周圍肌腱,韌帶等軟組織。

腕與指關節功能活動範圍:背屈35°—60° 掌屈50°—60° 尺屈偏25°—30° 橈屈偏30°—40° 拇指開40°。

腕及手韌帶周圍軟組織損傷,則疼痛腫脹,關節活動功能受限。

   常見症狀有橈骨莖突處狹窄性腱鞘炎及手指屈肌腱狹窄性腱鞘炎。或筋拉傷、關節移位等。

髖部關節為滑膜性關節,屬球窩關節,包括股骨上端、髖臼、關節囊所組成髖關節及周圍肌腱,韌帶等軟組織。

髖關節功能活動範圍:130°—140° 超伸10°—15° 外展30°—40° 內收20°—30°外旋30°—40° 內旋4°—50°。

髖關節損傷常見症狀,髖股關節移位、彈響髖及髖關節滑囊炎。

髖股關節移位則髖部疼痛,活動功能喪失,前下脫者髖外側凹陷,腹股溝部會高突。

彈響髖者,病人站立或臥於健側主動屈曲、內收或內旋,髖關節有彈響聲,若被動屈曲、內收、內旋則無彈響聲。

髖關節滑囊炎者,髖關節屈曲、內收或內旋會增加疼痛,大轉子後方有壓痛。

膝關節:為滑膜性關節的屈戌關節。包括股骨下端、脛骨上端、髕骨、半月板、韌帶、關節囊所組成。

 關節活動功能,屈135° 超伸5°—10°。

膝關節損傷常見症狀:

1.膝脛韌帶損傷,則膝內側疼痛,小腿外展更痛。

2.膝腓韌帶損傷,則膝外內側疼痛,小腿內旋受限而痛。

3.膝前交叉韌帶損傷,因膝伸過度或強力外展、外旋所致。若膝關節屈曲,暴力從脛骨上端向後推擊,使膝後交叉韌帶損傷,膝腫痛活動受限。

半月板在膝關節髕韌帶與膝內或外側韌帶之間,損傷原因:

1. 膝關節韌帶損傷後關節不穩定。

2. 膝關節半屈位旋伸小腿。

3.蹲位或跪位過久,半月板受擠壓或牽拉。

4.肥胖體重過大壓迫損傷。病人俯臥屈膝90°在足跟加壓並旋轉小腿而誘發膝關節疼痛則半月板損傷。

半月板損傷:仰臥屈膝,小腿外旋、內展、並使膝關節伸直而痛,為外側半月板損傷。反之,小腿內旋、內翻、並使膝關節伸直而痛,為內側半月板損傷。

足踝關節:是由脛、腓骨下端和距骨構成。

跗有七塊,上端與前述構成關節,下端與蹠骨構成關節。

蹠骨五塊構成足背,上端與跗骨、下端與趾骨構成蹠趾關節。

趾骨:左右各十四塊,各趾間為趾間關節。

踝關節功能活動範圍:足內翻30° 足外翻30°—35° 踝蹠屈20°—30° 踝背伸40°--70°。

足踝關節部損傷,因構成關節軟組織、韌帶、遭受外力急性牽拉,以致局部腫脹、疼痛、活動功能受限。

足踝關節常見:腓側韌帶損傷與脛側韌帶損傷。

踝過度內翻者,腓側韌帶損傷,則外踝的前下方,有明顯腫脹疼痛。

若踝過度外翻者,脛側韌帶損傷,則內踝的前下方,有明顯腫脹疼痛。

足跟痛(跟後滑囊炎):足跟部腫痛,由於跟骨骨刺或、足跟結節滑囊炎、或足跟部脂肪墊的變性、鈣化、而出現足跟痛。

關節整復常見症狀:

 人體受到外來暴力之作用,致引起的皮肉、筋骨、關節、臟腑等組織的損傷,所表現之症狀。由於關節損傷異常,包括關節面、關節腔、關節周圍組織,臨床上是一系列的治療方法,是傷骨科重要治療之技術。

人肢體受第三力量之傷害,跌撲、錯閃、打撞,或外力牽拉超過於關節組織的隱定限度,或由異常活動而失去平衡,輕者肌肉皮膚層之損傷瘀腫疼痛。重者關節筋骨脫位折離等。

常見症狀:1、急慢性扭、挫、瘀傷:踝扭傷、腰扭傷、頸部扭傷等。

          2、肌腱炎:網球肘、棒球肩、腕部橈側腱鞘炎等。

          3、關節病變:類風濕性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僵直性關節炎、痛風、冰凍肩(凝肩)等。或慢性勞損過度,經年累月於人體而致的病變。

          4、創傷性脫臼。

5、骨折。                                                                                                                                            

 

關節整復手法的適當作用:

1.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2. 急慢性關節軟組織之損傷。

3、肌肉組織之損傷與勞損性疾病。

4.舒筋活絡,解除功能障礙,防止關節組織變形。

5.整復關節組織之錯位。

6.疏通經絡,調和氣血,促進組織循環。

7、骨骼損傷後期或關節僵硬、僵直、肌肉萎縮。

8、風、寒、濕邪凝結筋骨關節,致肢節疼痛、功能障礙。

9、關節組織功能損傷之併發症。

 

整復手法的基本規範:

   關節整復必須先了解骨骼結構及生理功能,損傷程度經診斷確定後,再擬定治療手法。手法之運用是整復技巧最重要的一環,使出得宜則愈好快速。仍須依診療要點,辨明病情、損傷程度、病因、挫傷、拉傷、脫臼、骨折等。再以熟練技巧,手法宜輕宜重的適度,剛柔相濟,方能得心應手。

醫宗金鑑,對關節損傷提倡摸、接、端、提、按、摩、推、拏八種手法。臨床上增加牽引法、屈伸法、旋轉法、固定法。

整復手法的特點:「離而復合,推之復位」之原則。施用各種不同手法。如:

1:骨折、局部疼痛、腫脹、功能障礙、變形活動異常等。處置宜骨折接合復位、固定,使骨折端之連接以促進骨痂分泌增生加強癒合

2:脫位,關節移位活動受限、關節變形、腫痛。處置宜牽引、推按、屈伸、收展、揉法等。四肢關節的損傷,手法以恢復關節活動功能,多以屈伸旋轉手法為主。

3:韌帶、筋、肌腱、關節囊軟組織等,拉傷或挫傷,症狀表現疼痛、腫脹、瘀血斑、功能障礙。處置則疏經活血、化瘀、通經活絡、止痛、手法操作宜推拿、按揉、生理功能運動等。

 

整復手法的禁忌注意事項:

1)急性筋傷肌腱或韌帶撕裂,局部劇痛或腫脹瘀血嚴重者,慎用手法。

2)急性脊柱或脊髓損傷,症狀診斷尚不明確的者禁用。

3)診斷為惡性腫瘤、骨關節結核、骨髓炎等患者,慎用或禁用。

4)身體虛弱損傷、老年骨質疏鬆症,伴有臟腑病變者,慎用或禁用。

5)有嚴重皮膚損傷或出血感染者,禁用或慎用。

 

整復與藥物治療之規範:

 

 肌體損傷宜以八綱辨證、經絡、臟俯、氣血盛衰等,為治療依據,整體兼顧,施以藥物內治外敷與整復手法,互相結合治療為原則。

 藥物治療規範:

初期: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中期:行血理氣、通利關節,續骨生新。

晚期:活血通經絡、壯筋骨、調營衛。

  

 

 

62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