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日報全球新聞網
1998年10月20日創刊 行政院新聞局登記證局版臺省報字109號
中興日報 秉持言論公正、宣導政令,提倡社教文化、推崇倫理、環保衛生、
醫藥保健、增進社會祥和為宗旨。
..............................................................................
人體背部經絡與臟腑症候
吳元劍 醫師 講述
背部有督脈、膀胱經、小腸經的主要分布區域,也是五臟六腑的反應區,背上焦反應肺和心臟,背中焦反應脾、胃、肝、膽,背下焦腰部反應腎、膀胱、大腸和小腸。
五臟六腑功能有異常時,就會反映在背部膀胱經的背俞穴為反射點,俞穴出現各種異常的狀態。例如:壓痛、腫脹隆起、軟硬結、溫度熱、涼等。
背部以「脊椎」作為分界,分為頸椎7節、胸椎12節、腰椎5節、薦椎(骶骨和尾骨)。
「背部」,是胸椎第一節至第十二節。背部上焦;胸椎第一節至第七節。主掌心肺功能;肺臟疾病,肺栓塞、肺炎、支氣管炎、心臟疾病,心肌梗塞。
背部中焦;胸椎第八節至第十二節。主掌肝、膽、胃、脾。
背部下焦,是腰椎第一節至腰椎第五節,為背下焦。主掌腎.腸腹、膀胱。腎盂腎炎、胰臟炎、腎結石。疼痛於腰的兩側或腹股溝。
背部異常反應種類:1. 脊椎體結構性。2. 脊椎經絡損傷性。3. 臟腑器官性。
1.背部脊椎體結構性異常狀態:如椎間盤突出、脊椎滑脫、脊椎狹窄、骨刺、椎間盤退化、僵直性脊椎炎、骨質疏鬆造成的壓迫性骨折等,
2.背部脊椎經絡損傷性異常狀態:如肌肉、筋膜、韌帶、扭傷、拉傷、姿勢不良、頸肩臂疼痛。
3.背部臟腑器官性異常狀態:腎盂腎炎,泌尿道結石,腸道炎,膀胱炎,血尿。
背部上焦俞穴;
1. 肺俞: 位置: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主要功效:是滋陰補肺、清肺熱,:咳嗽、氣喘、咳血、鼻塞、盜汗、皮膚瘙癢…等。
2. 厥陰俞:厥陰俞即心包絡俞穴,也稱心包俞。位置:背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主要功效:胸中膈氣、胸悶、逆氣、嘔吐,心悸、心律不整、心痛、心臟病、神經衰弱、肋間神經痛。
3.心俞:位置:位於第五胸椎棘突旁開1.5寸。是心的背俞穴。主要功效 :胸痛胸悶、咳嗽、吐血咯血、心痛、胸痛胸悶、心悸、心煩、失眠健忘、心臟病、神經衰弱、心律不整、具有寬胸理氣,通絡安神的功效。
4.膈俞穴:位置: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至陽)旁開1.5寸處,約與肩胛骨下角相平。
《針灸大成》:「血病治此,蓋上則心俞,心主血;下則肝俞,肝藏血;故膈俞為血會。又足太陽多血,血乃水之象也。」主要功效:寬胸膈、清血熱。背痛惡寒、脊強俯仰難、食不下、嘔吐多涎、腹脹、噎膈、胃脘痛、咳而嘔逆、膈胃寒痰、喉痹、吐血、衄血、虛損昏暈、血熱妾行、臟毒便血不止、虛勞、周痹身皆痛、癲狂、寒熱骨痛、胃弱食少、咽腫、嗜臥、胸脅脊背痛等。
背部中焦俞穴:
5.肝俞:位置:背部第九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主治功效:疏肝利膽,理氣明目。肝炎,膽囊炎、黃疸、肋間神經痛、胃痛、吐血、鼻血、眩暈,眼睛疾病。
6.膽俞:位置:背部第10椎棘 突下(中樞)旁開1.5寸,為膽俞穴。主要功效:黃疸、膽熱、膽囊炎、膽結石、口苦、嘔吐、肋間神經痛、腹脹、胃炎、失眠、高血壓等效果。
7.脾俞:位置:在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主要功效:腹脹痛、消化不良、胃炎,胸痛、胸悶、嘔吐、腹瀉、消化性潰瘍、有健脾調胃之功效。
8.胃俞:位置:在背部第12椎棘突下,旁開1.5寸。主要功效:胃脘痛、胸痛、腹脹氣、腹瀉、胃十二指腸潰瘍、嘔吐、噁心、可改善各種脾胃疾病。
背部下焦:從腰椎第一節至腰椎第五節,為背下焦。
9.三焦俞:位置:腰部第一腰椎棘突下(懸樞)旁開1.5寸處。主要功效:腹脹、腹瀉、腸鳴、嘔吐、水腫、遺尿、無尿、腰痛、解除三焦腑之熱。
10.腎俞:位置: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命門)旁開1.5寸處。主要功效:腰痛、腎炎、遺精、陽萎,精力減退,頻尿、遺尿、水腫、腹瀉、耳鳴,耳聾、月經不調、赤白帶下。
11.大腸俞:位置:腰部第四腰椎棘突下(腰陽關)旁開1.5寸處。主要功效:腹痛、腹脹、腸鳴、腹瀉、便秘、腰痛、坐骨神經痛等。
12.小腸俞:位置:骶部正中嵴旁1.5寸,平第一骶後孔。主要功效:小腹脹痛、腹瀉、遺精、遺尿、尿血、疝氣、赤白帶下,腰骶疼痛。
13.膀胱俞: 位置:骶部骶正中嵴旁開1.5寸,與第二骶後孔相平處,《針灸甲乙經》:「第十九椎下兩傍各一寸五分」。主要功效:腰脊強痛、虛勞、小便赤澀、泄瀉、痢疾、小便混濁、膀胱炎、少腹脹痛、遺尿、小便不通、腰膝寒冷無力。
腰部下焦薦椎位於骨盆腔的後上方,上承腰椎,下接尾椎,在2塊髖骨之間。「八髎穴」,位於1,2,3,4骶後孔中。主要功效:男性、女性、生殖泌尿系統的疾病都會改善的重要穴道。
小腸經循行路線與臟腑的病候
小腸經是十二經脈之一,主要影響的臟腑是小腸。循行路線從小指,手掌外側,下臂上臂外側,肩背頸面頰,相關的臟腑小腸直接影響消化系統的運化,會有消化不良、嘔吐、食道、胃、腹瀉、尿閉、便秘、耳、眼等症狀。小腸經聯繫心經。小腸經異常時會出現病症,咽喉痛,頷下腫,肩部痛,上臂痛,耳聾,眼睛昏黃,面頰腫,頸部、頷下、肩胛、上臂、前臂的外側後側痛。
背部小腸經的穴位:
臑俞穴:位於肩胛部區,腋後紋頭肩貞穴直上至肩胛岡下緣凹陷中。臑俞為手太陽小腸經、陽維脈和陽蹺脈的交會穴,兼治陽蹺、陽維之病,有舒筋、活絡、利節之功主治肩臂疼痛,瘰瘩,肩周炎,上肢癱瘓,臂外展無力,頸項強痛,肩背痛,臂酸無力,肩關節周圍炎,肩腫,肩臂酸痛無力,不可舉臂。
天宗穴:位於背部,大約在肩胛骨肩胛岡岡下窩正中,與第四胸椎相平。功能主治,肩脅酸痛、肩周炎、肩背軟組織損傷、肘臂外后側痛、胸脅支滿、上肢不舉、頸項頰頷腫痛、咳嗽氣喘、乳腺炎 。
秉風穴:屬於手太陽小腸經,是手陽明、太陽與手、足少陽之會穴。位於肩胛部,岡上窩中央,舉臂呈凹陷處。主要治療肩臂疼痛、肩胛痛和上肢痠麻等症狀,
曲垣穴:位置在肩胛部,岡上窩內側端,當臑俞與第2胸椎棘突連線的中點處為曲垣穴位所在之處。曲垣穴有舒筋活絡、疏風止痛的作用。主治肩胛拘攣疼痛,肩背痛,肩關節周圍軟組織疾病。
肩外俞:位置在背部第1胸椎棘穴下(陶道)旁開3寸處,當肩胛骨內上方。「與大杼穴平」。功效、肩背酸痛、頸項強硬、落枕。
肩中俞:位置在背部,第7頸椎棘突下(大椎)旁開2寸處。主治功效,咳嗽,支氣管炎、氣喘,唾血,落枕、頸椎病、項強,肩背疼痛等。
背部有督脈、膀胱經、小腸經的經絡俞穴,若有異常反射酸痛,經審證論治和局部病程情況,可選擇藥物、經絡舒筋手法或針刺,斜刺0.3-0.5不可過深,以免誤入損傷。在其部位適當推揉調理,會有良好的改善效果。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