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日報全球新聞網
1998年10月20日創刊 倫理•健康•祥和
行政院新聞局登記證局版臺省報字109號
.................................................................................................................................................................................
太極門人權案件平反十八周年論壇
揭開台灣正義與司法背後的真相
記者 林歡欣 報導
台灣即將迎來兩公約第四次國際審查,司法與稅法制度全面檢討與改革進度備受關注。2025年7月13日,由聯合國NGO世界公民總會、臺灣財經刑法研究學會等近30個民間團體,在台灣大學舉辦「太極門人權案件平反十八周年論壇──公平正義與司法背後的真相」國際論壇,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深入探討司法、稅法與人權問題,呼籲政府落實兩公約精神,推動司法與稅制改革。
回顧太極門案件近30年的平反之路,太極門掌門人暨聯合國NGO世界公民總會副主席洪道子博士致詞中感謝學者、專家的關心與正義之聲,因為他們的建言推動了國家法稅制度的改進。洪博士表示,真正平反是太極門師徒對師門、對後世、對天地、對真理必須達成的使命。護衛真理、捍衛人權、守護人性尊嚴是大家的堅持。他希望人人成為更好的自己,團結合作,造就更安定和平的世界。
人權無國界組織共同創辦人暨主席Willy Fautré以影片聲援指出,7月13日既是法國革命前夕,也象徵台灣的勝利日,因為2007年最高法院確認太極門案件無罪,他讚許太極門師徒展現「有志者事竟成」的精神,這場對抗黑暗、非民主勢力的勝利,是太極門送給全台灣社會的禮物。
東吳大學法學院教授陳清秀指出,雖然台灣標榜重視人權,但前財政部長許虞哲曾說「要人權就不要課稅」,顯示賦稅人權觀念薄弱。他強調法官應重視對人民有利的證據,違法在先的行政機關不得事後主張合法,否則違反誠實與情理法原則。
輔仁大學法律系教授吳志光提到,太極門案雖看似複雜,核心卻很清楚,即相同的事實與當事人,法院卻做出不同判決。他質疑,刑案既已判無罪無稅,為何行政法院在81年度卻判定不同,與80、82至84年度形成矛盾,令人質疑。他形容此現象如「初一、十五的月亮不一樣」凸顯本案問題核心。
真理大學法律系主任吳景欽談到,太極門案是司法與稅法的照妖鏡,緣起於檢察官侯寬仁濫權起訴,動用檢警調持槍搜索並先通知媒體。他引用日本角川歷彥案,說明高齡被告不自白遭關押226天後無罪,反告檢察官及號召受到相同迫害的人一起來告檢察官,並呼籲,太極門案應成團結所有受司法與稅法迫害者的契機,對抗不公體制。
文化大學政治學系兼任副教授仉桂美表示,教育部已認定敬師禮為贈與,但81年度卻被課稅,同樣的事實,為什麼有不同的認定?這在民主憲政體系非常不可接受!她強調,若人民只能依賴司法作為唯一的正義來源,國家便失去民主精神,呼籲唯有全民監督,才能矯正制度根源,避免權力失控。
前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法官兼庭長袁從楨律師表示,太極門案判無罪、無稅,也獲得國家冤獄賠償,稅捐機關竟然照樣課稅,簡直藐視司法。他指出,人民在行政法院高比例敗訴的原因,在於法官普遍沿用行政機關的解釋函令,未能充分超然獨立審判,形同「球員兼裁判」。呼籲法官應善用《納稅者權利保護法》第3條第3項,審查並排除違法或違反母法原意的行政解釋,守護人民權益。
台北律師公會人權委員會委員黃帝穎律師引用歐盟法院與最高法院判例指出,國家對宗教信仰應一視同仁,避免差別對待,宗教團體的行為與組織應受最大保障、最小限制。太極門案中民國81年被當作補習班課稅,顯示行政機關欠缺法理依據,違反平等原則與行政自我拘束原則,政府應立即糾正違法課稅行為,保障宗教信仰與行政中立。
圖說:
P1:由民間團體主辦的「太極門人權案件平反十八周年論壇──公平正義與司法背後的真相」國際論壇,於7月13日在台大舉辦。
P2:來自國內外近30位專家學者,深入探討司法、稅法與人權問題。
P3:學者呼籲政府正視兩公約核心精神,推動司法與稅法制度的徹底改革。
P4:為太極門案件的平反之路發聲,太極門弟子多次走上街頭。
P5:護衛真理,捍衛人權,守護人性尊嚴,太極門師徒堅持正義信念。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