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日報全球新聞網

 

19981020日創刊  行政院新聞局登記證局版臺省報字109 

中興日報 秉持言論公正、宣導政令,提倡社教文化、推崇倫理、環保衛生、

醫藥保健、增進社會祥和為宗旨。

.....................................................................................................................................

看中醫吃中藥可護腎、吃中藥會傷腎是錯誤觀念

記者 // 林歡欣 報導

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召開記者會指出,中醫和中藥可護腎、可救腎!

   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詹永兆表示,衛生福利部為洗刷「台灣是洗腎王國」惡名,聯合中醫一起照護腎病患者,每年提供1億元在中醫慢性腎病門診加強照護計畫,只要是有蛋白尿等符合「第2腎病變」的病患,都可以到健保中醫門診尋求醫療照護。計畫自109年起啟動,至今已經改變許多慢性腎病患走入洗腎的命運,延緩並改善第345期腎病患者的惡化程度。

       慢性腎病已經成為新國病,台灣每8位成人就有1位發生腎臟病變,20歲以上成人的慢性腎臟病盛行率已逾12%,且有超過9成的早期腎臟病患者罹病卻不自知。

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詹永兆表示,含馬兜鈴酸之藥材具有腎毒性,如:廣防己、青木香、關木通、馬兜鈴、天仙藤等。這些中藥材會造成腎臟損傷,衛生福利部中醫藥司於2003年已明令公告禁用,現在的中醫醫療院所是不會使用這些中藥的。

      

中醫改善糖尿病腎臟病,讓您遠離風險

    糖尿病常見的併發症中,糖尿病腎臟病是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台灣的健保資料庫研究顯示,中藥對糖尿病腎臟病的治療具有顯著效果。使用健保中藥的糖尿病病患,罹患腎臟病風險降低31%。特別是糖尿病腎臟病患者,使用健保中藥後,惡化為末期腎臟病的風險降低19%,死亡風險降低52%。而且,死亡風險隨中藥使用時間的增加而顯著降低。對於透析前糖尿病腎臟病患者,使用健保中藥後,惡化為需要透析的風險下降41%,死亡風險降低58%。這些數據顯示糖尿病患者可以考慮接受中醫治療作為輔助療法。

       中醫不儘只有養身調理身體,老祖先的智慧更能幫助糖尿病腎臟病改善病情。透過規律的中西醫一起治療,患者能夠獲得更好的生活質量及健康保障。

糖尿病腎臟病患者在接受中醫治療時應注意以下事項:

      規律抽血檢驗不可缺少。

      飲食宜忌需嚴格配合。

      勿自行服用成藥、草藥、中藥或保健食品。

      病情穩定前中醫治療應持續,不宜中斷。

      遵從中、西醫醫囑及衛教,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

哪些人需要『利用中醫護腎』:

      少飲水者。

      抽煙、飲酒者。

      嗜甜、多人工調味料及加工食品者。

      長期熬夜者。

      長期不運動者。

      常憋尿者。

      常自行進補者。

      常不遵醫囑吃藥或保健食品者。

台灣每8位成人就有1位發生腎病變,20歲以上成人的慢性腎臟病盛行率已逾12%,且有超過9成的早期腎臟病患者罹病卻不曉得。中醫師提到,研究發現,慢性腎臟病患者在接受合格中醫師治療下,不僅能減少腎臟衰竭風險,還能降低死亡率。健保資料庫研究顯示,透析前糖尿病腎臟病患者,使用健保中藥後,死亡風險降低58%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師林舜穀表示,高雄醫學大學團隊研究,追蹤8年分析超過24千名慢性腎臟病患者的健保資料,發現接受中醫治療的患者惡化成末期腎臟疾病的風險顯著降低,且治療時間越長,效果越佳。另外,台北榮總研究追蹤9年,探討中藥對慢性腎病患者死亡風險的影響,結果發現,無論是在確診慢性腎病前後接受中醫治療的患者,其死亡風險均顯著低於從未接受中醫治療者,顯示中醫治療能有效降低死亡率。

林舜穀指出,綜合兩篇研究可知,慢性腎臟病患者在接受台灣的合格中醫師治療下,不僅能減少腎臟衰竭風險,還能降低死亡率;同時呼籲民眾務必尋求合格中醫師的治療,避免自行服用來路不明的中藥。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師歐世宸分享,一名80歲患者出現三高、且有中風、痛風,為代謝症候群典型表現,過去從未吃過中藥,原本腎絲球過濾率為第四期,卻一路往下掉走往第五期,病人完全無症狀。他說,經過中醫師治療、服用一個月的中藥後,情況也有改善。

歐世宸提到,台灣的健保資料庫研究顯示,透析前糖尿病腎臟病患者,使用健保中藥後,惡化為需要透析的風險下降41%,死亡風險降低58%,糖尿病患者可考慮接受中醫治療作為輔助療法。

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利用率小組召集人曹榮穎表示,護腎要留意均衡飲食,像是不宜大補特補,包括坊間的十全大補湯、藥燉排骨、薑母鴨、麻油雞等藥膳,應與中醫師討論,以免不適合體質的中藥會使邪氣留滯。另外,對於油膩、辛辣刺激食物也要忌口。

曹榮穎說,蛋白質攝取要適量,避免大魚大肉,鉀離子攝取量要注意,包括楊桃、香蕉和柿餅,也不宜生冷飲食,平時營養均衡,清淡易消化、少鹽、少調味料且少加工品,減低腎臟負荷,以延緩腎功能惡化,並適量喝水、勿憋尿;同時,運動飲料可能含有額外的電解質與鹽分。

罹糖尿病的80歲男有高血壓、高血脂、痛風、腦中風等問題,有腎臟病的他血糖嚴格控制,糖化血色素維持在6.4,但是腎病持續惡化,從第4期腎病變走向第5期,醫師屢次提醒「要有洗腎準備」,向中醫師求救、用中藥治療,3個月後就解除洗腎危機!

慢性腎病是新國病,雖然廣防己、青木香等馬兜鈴酸的藥材會造成腎臟損傷,但現在已經被明令禁止,不需過度擔心。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詹永兆提醒,民眾不要自行購買來路不明藥材,要諮詢合格中醫師才有保障,且中藥對糖尿病腎臟病的治療更有效,建議可作為輔助療法使用。

許多人誤解,總是聽到「吃中藥會傷腎」,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內科主治醫師歐世宸說,「亂吃中藥」才會傷腎,臨床上他們有許多改變腎病患者一生的治療成果。

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媒宣主委、中醫師陳潮宗表示,25年前的馬兜鈴事件,造成民眾對中藥的恐慌,衛福部中醫藥司已於2003年明令公告禁用。政府對含馬兜鈴酸的中藥材嚴格管理,包括廣防己、青木香、關木通、馬兜鈴、天仙藤等,但真正會傷腎的是「中草藥」,尤其是來路不明的草藥與藥酒、偏方。

陳潮宗說,慢性腎病已成新國病,台灣每8位成人就有1位發生腎臟病變,20歲以上成人的慢性腎臟病盛行率已逾12%,有超過9成的早期腎臟病患者罹病卻不自知。中醫於2020年開始執行「中醫慢性腎臟病門診加強照護計畫」,藉由早期介入腎臟病治療,能達到減緩腎病惡化、延緩洗腎時程。

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秘書長陳博淵提到,希望導正民眾對吃中藥傷腎的錯誤觀念,強調中藥與中草藥不同,只要配合醫囑、長期服用中醫醫療院所的合格藥方,能達到延緩慢性腎臟病第345期病人腎功能的惡化程度。

根據台灣腎臟及毒物科團隊進行研究,追蹤2000年到2008接受中醫治療患者,惡化成末期腎臟疾病的風險顯著降低;接受中醫治療組的風險比率約為純西醫治療組的0.47倍,且治療時間愈長,效果愈佳。

糖尿病是造成腎臟病的主要原因,關鍵是「血糖控制不良」,產生蛋白尿、造成腎絲球過濾率增加。全民健保資料庫顯示,長期且正確使用中藥不只不傷腎,對腎功能的保全有良好助益,包括對糖尿病腎臟病的治療效果。

中國醫大附醫中醫部主治醫師歐世宸分享,使用健保中藥的糖尿病患者,罹患腎臟病風險降低31%;糖尿病腎臟病患者使用健保中藥後,惡化為末期腎臟病的風險降低19%,死亡風險降低一半。

關於糖尿病腎臟病患者在接受中醫治療時,應規律抽血檢驗、嚴格配合飲食禁忌、病情穩定前應持續中醫治療,另勿自行服用成藥、草藥、中藥或保健食品,購買來路不明的藥材補身危險又傷身。

長庚紀念醫院中醫部教授陳俊良指出,慢性腎臟病不可逆,隨著病情進展,多數病人最終都走上洗腎一途,長庚紀念醫院中醫內科與腎臟科密切合作。

陳俊良說,中醫治療慢性腎臟病的特色以慢性腎臟病第三期治療效果較佳,相關研究發現服用中醫師處方濃縮中藥對腎臟病人有幫助,包括調理體內各臟腑,緩解症狀,降低病人對於藥物的依賴;調節身體免疫能力,改善膿尿、血尿問題;平衡自律神經失調,改善失眠、焦慮等精神狀態,提升腎臟病人的生活品質。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部助理教授歐世宸指出,糖尿病是國人位居十大死因之一,每年近萬人因糖尿病死亡,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全國約有200多萬名糖尿病的病友,且每年以25千名的速度持續增加,糖尿病是血管泡在糖水中,腎臟是充滿血管組織,因此糖尿病患者通常腎臟功能不好。

歐世宸說,古時候有個病名「消渴」部分跟糖尿病有相關,應該要規律抽血檢查,同時有其他共病,可能出現鬱(氣血不暢)、熱(代謝廢物累積)、損(臟器損壞)、虛(正氣虛衰)。

歐世宸提醒,糖尿病腎病患者看中醫,應該規律抽血檢驗不可缺少、飲食宜忌需嚴格配合、勿自行服用成藥/草藥/中藥/保健食品,尤其是保健食品,若有腎臟病一定要先問過中醫師、中藥治療應持續,病情穩定前不宜中斷治療、遵從中西醫醫囑衛教,培養良好規律生活。

 

42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