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日報全球新聞網

19981020日創刊  行政院新聞局登記證局版臺省報字109 

中興日報 秉持言論公正、宣導政令,提倡社教文化、推崇倫理、環保衛生、

醫藥保健、增進社會祥和為宗旨。

....................................................................................................................................

日義士盧石頭典寶溪畔流血犧牲名留青史

後人建廟祭祀尊奉為《盧聖伯公》流芳百世

記者//楊國顯特稿

  在高雄市的西南邊的沿海地區,有一個小小的農、漁村,它的地名叫做梓官,地方雖然很小,並不起眼,不過,擁有非常很豐富的農、漁特產,著名的烏魚、及各類的蔬菜,都相當的有名,北區有宗教古蹟城隍廟,南邊是蚵仔寮漁港,而夾在中間的兩個小村落,一個叫作「茄子坑」,一個叫作「典寶」,台灣光復之後,行政區域重劃,地名合併為「茄典村」縣市合併之稱之為里,這裡的人口不多民風純樸,百姓非常的善良,差不多在一百多年前的日治時代,這裡曾經發生過一件驚天地,泣鬼神,英勇壯烈的民間抗日故事,其領頭人物盧石頭,就在歷史上永遠留傳下來。就地理位置來講,梓官區這個地方,與隔壁的橋頭區、是互相比鄰的,兩區交界的中間,就隔了一條「典寶溪」,現在就讓我們打開記憶的窗口,還原當年在這裡所發生整個抗日事件的來龍去脈。

  談到典寶抗日事件的主角,他的名字叫作盧石頭,這顆名副其實的石頭,也實在有夠硬,他出身於普通的農家,父親之所以會如此的為他如此

取名,是因為要鼓勵他將來長大以後,意志能夠像石頭一樣的堅定,而作出一番偉大的事業,小時候替人放牛,長大之後,從事演藝事業,領導組織一個「歌仔戲班」,到處去受僱演出,二十七歲的那一年,剛好碰到中、日簽定了「馬關條約」,日本派兵進佔台灣,他認為這是民族的奇恥大辱,心裡頭非常的憤慨,於是,就經常利用其演出歌仔戲的機會,宣揚「忠、孝、節、義」的精神,暗中灌輸民眾,反抗異族統治的愛國思想。

  盧石頭平常騎的是一隻白馬,以它作為交通工具,想不到,有一次在旅途中,遇到了日本憲兵,日本憲兵很不以為然,不但將他攔阻,還公開大聲的辱罵他︰「巴該阿魯(pa1 kai1 a1 loo2),台灣人騎什麼白馬!」並且不分青紅皂的,將牠的愛馬給扣留了下來,盧石頭受到如此的侮辱,心裡頭當然是無法忍受,而更堅定了他抗日的決心,從此,就暗中開始組織了「義勇隊」,展開他未來實際的抗日行動。

  民國前188月,在距梓官不遠的楠仔坑,爆發了抗日志士李少開的抗日活動,盧石頭聞訊,決定參與,馬上就帶了一批「義勇隊」的人馬,前去支援李少開,隊伍就在路經梓官與橋頭邊界的典寶溪時,正面遭遇到了日本兵,於是究發生了一場激戰,無奈義勇隊的武器落後,在「竹篙鬥菜刀(tik1 ko1 tau3 tshai3 to1)的情況之下」,難抵日軍的強烈火砲,所有的隊員全部都來犧牲,那個時候,盧石頭的年紀才只有三十歲,事後附近的民眾,感念他們保鄉衛民的英勇行為,發起募款建造了一座「聖安宮」,尊奉盧石頭為「盧聖伯公」,供人祭拜,享受香火。

盧石頭為了求仁得仁,正義千秋,所表現的民族精神,讓地方上的人,感到非常的驕傲,所以史詩裡就有如此的記載︰「民族英雄志堅貞,犧牲生命抗日人,典寶溪流還碧血,盧聖伯公史留名。」把他的故事,永遠烙印在後代地方人的記憶裡。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