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日報全球新聞網
1998年10月20日創刊 倫理•健康•祥和
行政院新聞局登記證局版臺省報字109號
.......................................................................................................
『有清冠一號!流感不用怕』可預防治療降低重症
記者 // 林歡欣 報導
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2月13日舉辦「有清冠一號!流感不用怕」記者會,探討流感對健康的影響及中西醫結合的防治方法:2025年初,台灣正值流感流行期,主要病毒株為A型H1N1,與本季公費疫苗相符,於第4週,類流感門急診達16.2萬就診人次,創近十年新高,累計重症641例,死亡132例,其中超過90%未接種疫苗,顯示疫苗接種與適當防治的重要性。
理事長詹永兆表示,新冠疫情期間,衛福部核准公費「臺灣清冠一號」照護居家隔離患者,截至目前為止照護人數已超過100萬人,使用的中醫院所家數共1725家,受惠人數185萬人。
流感與普通感冒不同,嚴重時可能引發肺炎、支氣管炎或腦炎,對高風險族群(如老年人、幼兒、慢性病患)影響尤甚。預防應以疫苗接種為核心,並輔以勤洗手、戴口罩等良好衛生習慣,以及出現症狀時立即就醫。西醫治療主要使用抗病毒藥物(如奧司他韋),須於發病48小時內服用以發揮最佳效果;中醫則透過清熱解毒、扶正祛邪與體質調理來提升免疫力,與西醫結合可增強療效、強化體質、迅速恢復。對腎功能不全、肝病患者、孕婦與兒童等特殊族群,應謹慎使用抗病毒藥物並遵從醫囑。
台灣目前仍處於流感流行期,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統計,最近一週(2月2日至8日)類流感門急診就診18萬1995人次,為近10個流感季同期最高;4日至10日新增28例死亡、128例重症病例,以感染H1N1為多,近期流感併發重症病例數呈上升趨勢。
國家醫藥研究所研究員兼組長沈郁強說,「臺灣清冠一號」在細胞研究中顯示,可透過抑制流感病毒神經胺酸酶(neuraminidase)活性阻斷複製HIN1流感病毒,即使是對克流感(Tamiflu)抗藥性病毒株一樣有效,以多靶點調控重要的細胞傳遞免疫訊息,進而調節相關細胞激素和免疫活化分子,減少細胞激素風暴的風險,演變為肺炎、支氣管炎或腦炎等重症甚至死亡的機率微乎其微,在動物實驗上也證實療效。
沈郁強說,並非西藥或中藥誰優於誰,西藥主要針對抑制(殺)病毒,但抗病毒藥物對人體副作用較大,可能會有噁心、嘔吐、腹瀉、頭痛、過敏、呼吸困難等狀況;中醫則強調「清」病毒,透過發汗、催吐、瀉下等方式,以及體質調理,也就是平衡免疫。
沈郁強表示,以自己為例,中西藥搭配使用,原本通常要1到2週的病程,縮短到1週內就可望幾乎復原。不過他強調,重點還是在預防勝於治療,保持良好衛生習慣、接種疫苗、調整體質以增強免疫力,是預防病毒感染關鍵。
沈郁強說,中醫透過清熱解毒、體質調理來提升免疫力,與西醫結合可增強療效、強化體質、迅速恢復,在於清理病毒和調理體質,也就是祛邪、扶正。
中醫師公會全聯會精準醫療建構小組主委林展弘說,流感就是所謂的「天行時疫」,精準醫療建構小組研擬「新冠止咳一號」中藥複方,內含11味藥材,適應症包括乾咳、痰少不易咳出、咽喉不利、胸悶氣短、倦怠乏力、口乾舌燥等,對感冒、流感、氣管炎、支氣管炎、聲音沙啞、百日咳等都有一定功效。因為是藥方,中醫師會根據個人體質選用合適藥材。
天氣冷颼颼,薑母鴨、麻油雞是不少民眾心頭好,林展弘會前接受媒體聯訪提醒,比較溫熱的進補食材,在生病或初癒時不建議食用,應該先養胃,這時候腸胃消化系統比較弱,若服用補性強的藥膳,恐讓狀況惡化,留下長遠後遺症。
台灣的流感疫情仍處流行階段,人心惶惶。中醫師表示,中藥「清冠一號」能阻斷病毒入侵與複製,減少細胞激素風暴的風險,不僅能應用在感染COVID-19,對確診流感也有一定療效,並能降低重症、死亡機率與減緩後遺症。
中醫師公會全聯會精準醫療小組主委林展弘說,流感病毒引起的喉嚨痛、咳嗽、流鼻涕及倦怠、頭痛、惡心、腹瀉或發燒等症狀,皆可以中藥治療,且中藥對疾病痊癒後遺留的慢性咳嗽、流鼻水等慢性症狀也有調理效果,目前精準醫療建構小組研擬中藥複方「新冠止咳一號」,治療新冠肺炎後期病患咳嗽等症狀,期透過臨床實證證實效果。
林口長庚醫院中醫部主任黃澤宏說,傳染病在人類社會已有數千年歷史,中醫自古以來對抗傳染性疾病,累積了豐富經驗,其中流感易被視為普通感冒,對免疫力較差者、老年人、嬰幼兒、孕產婦及有慢性病患者易發展為重症或至死亡。
黃澤宏說,流感流行具有明顯季節性特徵,冬天約11月起是流感的好發季節,在農曆春節前後達到高峰,傳染途徑主要是透過感染者咳嗽或打噴嚏所產生的飛沫,將病毒傳播給其他人。中醫理論中,流感的主要病因在於人體禦邪能力較弱或不足時,風邪伴隨流行病毒入侵至肺、胃、皮、毛、口、鼻,其中風為百病之長,臨床上較為常見的證候是風熱和風寒。
「講求未病先防、已病防變、癒後防復,中醫是最佳的預防醫學。」黃澤宏說,確診流感者飲食上應以清淡為主,宜進食米粥、蔬菜等清淡、細軟、易消化食物,不得過用生冷海鮮、煎炸、油膩的食物,避免增加脾胃負擔,防止復發。林展弘說,經治療與服藥後大病初癒時,腸胃的消化系統機能會較薄弱,在未恢復到最好的情況前,不建議透過薑母鴨、麻油雞等較溫熱的食材或藥膳進補,可能導致餘邪未盡,留下後遺症。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