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1120日創刊 倫理•健康•祥和

行政院新聞局登記證局版臺省報字109

中興日報全球新聞網

詮釋與見證不一樣的「傑出」

一位國小榮譽校友的心路歷程

記者// 楊國顯 特稿

接到母校梓官國小「慶祝百周年校慶籌備委員會」,頒給個人「百年樹人,榮耀梓官」傑出校友的獎座與榮譽證書時,心裡頭百感交集,五味雜陳,帶有一絲絲的意外驚喜。

但當我仔細端詳,檢視搜尋整體的名錄時,發現,這些傑出校友中,個個都是菁英分子,無一不是真正的佼佼者,非僅頭角崢嶸,德高望重,事業有成,對社會有其重大的付出,貢獻匪淺,幾乎人人都是值得令人敬仰的學長與學弟時,心裡頭,卻反而感受到,有些許的不安與慚愧。

如果用現代人的功利價值觀來衡量,在一般人的認知裡,所謂的「傑出」條件,應該是必須要具有︰傲人的學歷、崇高的地位、或者是,擁有龐大的金錢財富、以及偉大的事業成就,才足夠資格。

不才如我,上述各項條件完全缺如,幾乎無一具備,根本平凡至極,比渺小還要渺小,而竟然能夠雀屏中選,濫竽其中,接受這個榮譽,難怪,連我自己都不敢相信,彷彿就像在夢境之中,覺得當之有愧。

惟事後仔細想想,覺得,或許這是主辦單位「價值觀念」的思考模式,有與眾不同的地方,恐怕,絕對也有其一本「不落俗套」的道理。

如今,事實都已經擺在眼前,卻之實有不恭,矯情倒也不必,只有抱著平常心態,當作是一種鼓勵,因此,也就欣然接受;不過 ,為了避免外界的物議,恐怕有必要給予主辦單位,一點足昭公信的具體事實交代,所以,不得不費點功夫,草撰本文,剖心掏肺,希望,多少能夠為這樣一個不一樣的「傑出」模式,權作詮釋,給個說辭。

記者個人是出生於民國30年,梓官國小第8屆(42年)的畢業校友,因為書讀的不好,沒有亮麗的學歷,成為聯考制度下的棄卒,說起來,還真有點慚愧,辜負了當年母校諸多師長的教導、栽培,與殷切的期望。

踏出校門,進入社會之後,除了在母校,擔任過將近不到二年的「代理教員」之外,大半輩子的青春,幾乎都在老東家「台糖公司」度過;而後半生,則還又意外執起教鞭,投入了政府九年國教「本土教學」的神聖行列,努力耕耘,奮戰不懈,始終如一,無怨無悔。

民國90年,離開《台糖》,退休前夕,倖獲當選「中華民國全國模範勞工」,接受總統的親自接見,深感榮幸;並同時獲邀參加了總統府音樂會、雙十國慶大典,之後又在行政院勞委會的安排之下,出國參訪,到東瀛與日本「全國連合會」的勞工領袖交流,相互砌磋,他山攻錯,受益良多。

台糖退休之後,百年一遇,千載難逢,透過教育部「語言能力」的認證,以及教學師資的培訓,趕上了新世紀的神聖列車,投入了本土語言的教學工

作。執教時間,亦多達18年之久,意外也獲得了教育部「全國推展本土語言傑出貢獻獎」的最高殊榮。

個人因天資駑鈍,書讀的不高,才疏學淺,自慚形穢之餘,深知,必須克苦以自勵,唯勤能補拙,故凡事都自我嚴格要求,力求能夠盡善盡美,則事終無不成;如此一路走來,萬萬也沒有想到,竟然應了一句:「有心插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的古話,為個人的一生,多多少少留下了一丁點,稍稍,可堪告慰的歷史紀錄。

顛覆傳統創新生產技術

民國55年,以試用技工的身份,初進台糖,投入偏重於農藝技術與農場管理領域的工作;在將近20年的工作時間裡,經過長期的摸索與琢磨,才終於領悟到 一些工作的節訣竅與心得,觸類旁通,窮機應變,逐漸開始尋求突破,更進一步翻轉創新,遂而產生了一些管理與技術上的亮點,徹底顛覆了一成不變的傳統。

這些思維上的改變,百分之一百,都是創舉;也超越了專責研究單位,長年累積的研究成果,都一一被反覆的檢驗,與多方的鑑定,確認有效可行,乃作全面性大規模的推廣,諸如︰

(一)改善農場「宿根蔗園」的管理技術,巧妙避開嚴重的地下害蟲(蔗

龜)為害,大幅提升甘蔗單位面積產量,相對達成降低生產成本之目標。

(二)簡化貧瘠「沙土地農場」的作業流程,顛覆傳統的農場經營模式在

不影響產量的前提下,節省了大幅的生產成本。

(三)研究創製「寄生蜂」的繁殖器具,大量培養自然界之天敵,擴大

園螟害的生物防治規模,提升植物保護之水準。

(四)發明量產「滅鼠腊味毒餌」,有效防治蔗園之野鼠,降低植物保護之成本,減少因鼠害猖獗,所造成的甘蔗原料損失。

以上意想天開的創意,以及突破性的管理與技術,幾乎都在個人的工作任內,階段性的完成,非但證之可行,而且績效卓著,成果豐碩,在公司性的大型「品管圈」活動中獲獎,也多場次承辦大型的「技術觀摩」活動,並且,不惜義務享受犧牲的服務,擴大製造提供「試驗品」,廣為推廣,事蹟斑斑,有目共睹,也全都留下了歷史性的紀錄,而個人也因此,曾經連續數度的被提名,推荐參與了「經濟部優秀員工」的遴選與角逐。

圓融員工關係頻創佳績

民國77年,階段性工作任務結束,跳脫了「農務生產」的領域,從外勤的農場主任,被拔擢,跨足了行政服務部門,擔任員工關係股長,並兼任產業工會秘書;負責執行包括:勞工組織的運作、勞資關係的協調、勞工教育的規劃、勞工福利的加強、勞工刊物的發行……等業務,各項活動,從策劃到執行,皆均一以貫之。

13年下來,績效卓著,光鮮亮麗;就高雄縣全縣而言,年年業務評鑑,獨佔鰲頭;而在中央主管機關來說,也是取得「全方位特優」的最高評價,得獎頻頻,掌聲連連,13年下來,幾乎從未有過例外。

而個人亦經高雄縣政府,提報行政院勞委會,當選「全國產、職業工會優秀會務人員」,榮獲全國表揚,《聯合報》媒體的報導,譽之為 「勞資雙方的魯仲連」,肯定有加,實至名歸。

主編刊物小兵立下大功

主政廠方出版刊物《高糖月刊》,拓展文宣,扮演對內與對外的橋樑角色,長達30年,嘔心瀝血,幾經努力,完成了法定的出版登記,取得行政院新聞局,「局版台省誌字第肆柒號的出版登記證」。

尤其處心積慮,革新版面,精心策劃,充實內容

,溝通勞資關係,發揮勞工教育的輔助功能;發行之情況,媲美經濟部所屬國營事業「公司級」刊物的水準,歷年以來,業務績效,過關斬將,得獎無數,指不勝屈。

先後獲得了:中央社工會、中央文工會、產業黨部、經濟部、中華民國全國總工會、行政院勞委會,台灣省政府、高雄縣政府……等,有關單位之頒獎與肯定,領先群倫,《台灣新聞報》則在其新聞報導中,譽之為「小兵立大功」。

研謎成果榮獲全球大獎

憑恃個人天賦之嗜好,以及對藝術文化的執著,業餘長期潛心研究謎學,發揚中華之國粹,四十年卓然有成,倖獲第六屆全球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

(國內組文藝類),為國內謎學界人士,榮登國家四大文藝獎章的第一人,當時,同時獲獎的劉其偉(繪畫)、廖瓊枝(歌仔戲)、王海玲(豫劇)、李彩娥(舞蹈)……等,幾乎都是國內頂尖知名的藝文人士,而在得獎四年之後,再度榮獲美國南美國建會第一屆奧運藝術展演活動單位,評得「全球重要文

化藝術薪傳金牌獎」,榮譽雙標,花開並蒂。

長達30年主政「高糖月刊」的編務,殫精竭智,獨運匠心,不眠不休,績效卓著;榮獲行政院勞委會評列為「特優」勞工刊物,個人也取得了第1屆中華民國全國傑出工商期刊的主編金筆獎;此外更圓融籌謀,全力輔佐,領導工會的組織運作13年,更獲得了「全國產、職業工會的優秀會務人員獎」。

籌謀成立,並親自主持公司(廠方)的謎藝社團,發揚中華國粹,倡導正當的娛樂,啟發人生智慧,不遺餘力,表現優異,獲得了全國勞工休閒社團的最佳主持人獎;服務於職場,奉獻青春,堅守崗位,敬業唯勤,研究創新,榮獲中華民國全國模範勞工獎。這些全國性大獎的榮譽,在《聯合報》的新聞報導中,譽之為「最會得獎的人」。

正因為,上述得獎的關係,因緣際會,倖有機會獲得了李前總統登輝、陳前總統水扁、呂前副總統秀蓮、行政院蕭前院長萬長、中央研究院李前院長遠哲、文建會陳前主委郁秀……等之親自接見。

也同樣有機會接受,前文建會吳中立副主委、前交通部葉菊蘭部長、前文復會黃石城秘書長、前中央社工會蕭天讚主任、前中央文工會祝基瀅主任、前勞委會趙守博主委、謝深山主委、陳菊主委、詹火生主委,以及台灣省政府勞工處黃葵楠處長……等之親自頒獎。

退而不休推展本土語言

民國906月,離開台糖,退而不休,生涯規劃進入了,另外一個新的境界,順利通過教育部全國本土語言的能力認證,同時,亦接受台灣師大的師

資培訓,取得了國中、小學本土語言支援教師的資格,成功轉型,專心投入國中、小學義務教育、以及幼稚園的正規母語教學。

執教長達18年以來,持續受聘擔任,高雄縣、市,台南縣、市,超過20所以上的國中、國小、幼稚園、社區大學學……等之台語教師,紮根推廣本土文化,教學相長,尤更累積了亮麗豐碩的成果;99年由大社國中舉薦,榮獲教育部表揚全國推展本土語言的傑出貢獻(個人)獎;101年,再獲高雄市政府推廣社會教育有功人員獎,並被高雄市政府教育局,國教輔導團薦列為《閩南語領域》的優良教師。

埋首著書薪傳民族文化

由於從小,對文學的喜好,21歲學校畢業,擔任《台灣新聞報》的駐區特約記者,24歲,獲內政部核准登記發行《學生俱樂部》月刊雜誌(內政部出版事業登記證:內版台證字二○九三號),擔任發行人。

15 年前創辦了非營利性的《菜根香出版社》,埋首案牘,著書立說,致力於本土文化的推展,與固有國粹的傳承,每年平均出版台語、謎語相關著作,至少十冊,累計出書,登錄有案的,已有一百二十五冊以上,在國家圖書館的官方網站,都可以找得到。

書籍出版之後,依法按時送存,復經國家圖書館評列為「績優」單位,於民國100年與110年,分別先後連續兩度,接受曾淑賢館長的表揚。

2016年,大陸河南舉辦全球性的「華山國際謎會」,開會期間由「中華燈謎圖書館」,特別推荐,在會中設置專櫃,推出《臺灣謎家楊國顯捐贈謎書展》,一新此次參與「上山打虎,華山論謎」的海內、外謎界菁英,與虎壇高手之耳目,贏得了不少的口碑與讚譽。

俗語說︰「見講講過去,隨講隨袂記」,這樣貼切的形容,對一個年逾古稀的高齡老人來說,簡直是再傳神不過;一個人一生奉獻心力,服務社會,無怨無悔,而如今,白首話當年,不但是天經地義,也絕對是無可厚非。

基本上這些生命史上的紀錄,與錢、權都並沒有必然的關連,壓根兒也不涉及勢與、祿,說穿了,只是一切付出,開花結果的寫照罷了。

希望,這是人生記憶機裡的倒聲帶,而不是俗話所說的:「將尻川反予人看」(ping2 kha1 tshng1 hoo7 lang1 khuann3)的家醜外揚。

古語有云︰「寧與孤寂為伴侶,且將風光當過客」,人生如影如煙,如夢如幻,也許,這就是主辦單位,校慶籌備委員會的認知中,所秉持不一樣的「傑出」,吾人何妨冷眼就作如是觀!

【作者簡介】

楊國顯,民國30年出生,原籍大舍村,母校(梓官國小)第8屆畢業。岡山高農畢業後,服務於台糖公司,迄至退休。任職期間,盡守本職,敬業唯勤,平時愛好藝文,廣泛涉獵新聞、謎學、臺語……等學術領域,研究獨到,卓然有成。

歷來拿下不計其次的全國性大獎,亦榮獲三位國家元首、副元首,以及行政院、中研院兩位院長……等政府高層之接見。退休後投入長達十八年國中、小學的台語教學,並埋首勤於寫作,焚膏繼晷,夙夜匪懈,不遺餘力,編著出版圖書數逾百冊以上。其尊翁竹謨公,日制時期畢業於「商業專修」學校,是舊時代,接受新式教育體系洗禮下的典型人物,終生服務於台灣鐵路管理局退休的首位地方仕紳,生前急公好義,樂善好施,書香傳家,望重鄉里。而夫人楊蔣成女士,生前服務台灣省政府衛生處家庭計畫研究所,派駐梓官衛生所工作;乃女中丈夫,婦界鬚眉,長期兼任地方調解會的「調解委員」,擅長溝通協調,折衝權衡,排解糾紛,深得人緣,是地方婦女鄉親,心目中所敬重的現代女版「魯仲連」。

膝下一女二男,分別服務於國營事業的台灣電力公司與台糖公司;兩位媳婦都在醫界服務,一為市轄鳥松衛生所的所長(高師大成人教育博士研究),一為義大民營教學醫院的醫檢部長,同時具有成大公共衛生、與長榮醫務管理碩士學歷,並分別是醫專、醫大的臨床兼任講師,各就各業,各司其職,發揮專業,毫無保留的付出,奉獻心力,服務人群。

21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