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日報全球新聞網

認識攝護腺預防與養生

玉安中醫診所吳元劍醫師 提供

      攝護腺又稱前列腺,攝護腺組織是由膀胱出口處的尿道周圍開始生成。中醫對“攝護腺”之治療,依據望聞問切,審證論治,症狀其以小便頻數、排出困難為臨床特徵,而多歸於“癃閉”。癃者小便不利,閉者小便不通。

   攝護腺解剖部位和功能特徵,在古代醫籍中則又有歸之於“命門”、“胞”或“精室“等範疇之說。 清•陳念祖《醫學實在易》中謂:“其在男者,於泄精之時,自有關闌知覺。”陳氏所謂命門與攝護腺極為相似,因輸精管穿越前列腺組織並與前列腺的排泄管共同形成射精管,故射精時有關闌感覺。

     攝護腺和性功能的關係仍在研究當中,攝護腺可認為是男性的性徵。當男性第二性徵開始發育時,腦下垂體會刺激睪丸成長,睪丸功能正常運轉。此時攝護腺也開始正常發育。

     攝護腺的功能在人體尚未明確。主要 1製造部分的精液,2保護精子活力,3協助順利射精 4調節膀胱排尿。

     攝護腺常見症狀,初期並無明顯症狀,逐暫出現有排尿困難,尿流變細,射出無力越來越近,排尿後有餘尿、滴尿;尿不乾淨剛尿完又想尿,夜眠時要起床尿兩、三次。影響睡眠品質,也因而會有細菌滋生,產生尿路感染,

     攝護腺它的外形像栗子,嬰兒時只像一粒豌豆,青少年時像一顆櫻桃,三、四十歲時像乒乓球,,重量約20公克,五、六十歲時像一個雞蛋,七十歲以上像桃子有大有小。攝護腺位於膀胱的下方,中間有尿道流通過,後側方有輸精管進入,攝護腺所分泌的液體稱為攝護腺液,是屬於精液的一部份,保護著精蟲維持活力順利射精,攝護腺液防止尿路感染.

     攝護腺常見疾病有攝護腺炎、攝護腺良性肥大及攝護腺癌。

    攝護腺發炎時,會有全身發冷、發燒、局部劇痛,發生的原因於性生活頻繁或由尿道感染、血管或淋巴傳染,鄰近組織發炎引起。

   攝護腺肥大的病因可分為三類,

1.為久曠不泄,或營養中所含荷爾蒙,或長期口服雄性素所致的肥大。

2.因長期急慢性尿道、膀胱、輸精管、儲精囊、射精管、攝護腺的感染,引發攝護腺肥大,此在中醫學理上,屬於「肝陽上亢」,肝經熱毒蘊積所致。

3.男性為性愛頻率過高而缺乏營養補充,攝護腺鬆弛、乏彈性、導致體內組織荷爾蒙不足所致。

     攝護腺肥大,男性隨著年齡的增長,約35-45歲開始增生,50歲開始出現排尿異常的症狀,有些人不能正常射精,在性高潮時,有射精的快感,卻不見有精液射出。造成所謂的逆行性射精,有時會產生精液流入膀胱的現象。

     攝護腺肥大造成尿道縮小,使每次排尿都無法將尿液排乾淨,且夜尿次數過多,影響睡眠品質。攝護腺肥大排尿障礙,若不早治療將會併發其他疾病如、腎臟病、膀胱炎、尿道炎、嚴重者轉移成攝護腺癌。

    早期的攝護腺癌並沒有特殊的症狀,但到了後期,攝護腺癌導致尿路阻塞,尿路感染,局部疼痛時,性功能就會受影響,則往往會導致陽痿。五十歲以上或有頻尿、血尿、沉痛現象,應即就醫。

攝護腺疾病的治法例舉

清利膀胱濕熱:初期排尿障礙小便少,用五苓散或白茅根、澤舍、車前子、通草、扁蓄、灯心草

氣虛下陷:攝護腺鬆弛無力者,可用補中益氣湯或歸耆建中湯、或聖愈湯人體受外來損傷的程度,大約可分為開放性與閉鎖性,關節軟組織損傷,骨折、脫臼、扭傷、挫傷。骨骼關節囊周圍的神經、肌肉,韌帶,肌腱,筋膜,滑膜,脂肪,受外界損傷,而關節活動功能正常,診察無骨折或脫臼移位扭傷等。損傷局部會出現,瘀腫脹痛,傷科治療手法宜推、揉、摩,促使局部瘀腫疏散,達到治療目的。

如因兼陽虛者,須補氣血加入補陽藥物,如乾薑、附子、玉桂

攝護腺肥大因營養不良,或血中雄性激素太低以致鬆弛者,須用大補腎陽方劑,如右歸飲、腎氣丸、十全大補湯、斑龍丸菟絲子、沙苑蒺藜、葫蘆芭子、韭子、肉蓯蓉、黃精,若有水蓄則須加入茯苓、蒼朮、豬苓、白朮、澤瀉、車前子…。

性功能障礙∼陽萎、早洩者,須培元固本,滋陰壯陽,加鹿茸、冬蟲、肉桂、淫羊藿、肉蓯蓉…。

因久曠不泄之瘀腫,用龍膽瀉肝湯、當歸龍薈丸、黃連解毒湯、茵陳蒿湯、枝子柏皮湯,加入黃柏、龍膽草、枝子、黃芩、黃連。

攝護腺保健原則:

五十歲以上或有頻尿、血尿、小便痛的現象,應即就醫檢查診治。
注意排尿功能的保養,最重要的是避免憋尿,如有小便困難或尿不出來,應速就醫診治。
生活中久坐、騎摩托車、腳踏車、腺體按摩等,都會直接刺激攝護腺充血腫脹。
感冒、腹瀉、吃刺激性食物,避免辛辣, 咖啡, 酒精與吸煙或服用某些藥物後,會導致攝護腺肥大的症狀,必須小心避免,平時要多喝水。
平常的食物宜低脂肪飲食,清淡營養為原則,多食穀類,堅果類,有益攝護腺的食物,包括南瓜子、白果、山藥、蓮子、薏仁、芡實、蔬菜類。水果有龍眼、荔枝、柑、橘子、檸檬、柚這些食物及其子,皆有助於緩解攝護腺肥大。
宜補充維他命 C、E。
適當走路、常做提肛運動用力於攝護腺處,有助於攝護腺的循環功能與疾病防治。
 

提供資料僅供參考.藥方須經中醫師指導

104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