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日報全球新聞網
常見運動損傷的針灸療法
• 吳元劍•
*玉安中醫診所*
人體受到外來暴力之傷害,導致皮肉、筋骨、關節、臟腑等組織的損傷。中醫所稱的「筋」是涵蓋聯繫骨關節,運動系統皮膚以下,骨骼以外的肌肉,韌帶,肌腱,滑膜,脂肪,關節囊及周圍神經,血管等組織,或稱「軟組織」。
損傷疾患:外以筋骨受傷,內以氣滯血瘀為最主要。治療上以調整陰陽氣血,強筋壯骨。
損傷診療應先辨別損傷症狀與病情,以採取針灸療法或施予適當的推拿整復措施和方法,使損傷腫脹解除疼痛,通利關節,恢復組織功能。
針灸選穴原則
一、鄰近選穴:指在病症或病變局部或鄰近部位選取穴位。
(1)病變部位循經取穴
素問•骨空論﹕「…… 腰痛不可以轉搖,急引陰卵,刺八髎與痛上,八髎在腰尻分間。」
肩痛﹕肩髎、肩髃、臑俞、天宗。 膝痛﹕梁丘、犢鼻、陽陵泉。
(2)壓痛點取穴:
靈樞•經筋﹕「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穴位壓痛•阿是穴 =天應穴 。
二、遠端選穴 :離疾病較遠的部位選取腧穴。通常以肘膝以下的穴位為主。
靈樞•終始:「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頭者,取之足;病在足者,取之膕。」 採本經、同名經、交叉、相應。
(1)本經取穴﹕經脈循行部位,包括臟腑、器官、體表部位發生疾病,於經脈上取穴治療。
素問•刺腰痛:「刺飛揚之脈,其部位是在內踝上五寸,足少陰之前,與陰維脈相會處--即築賓穴 」 。
「少陽令人腰痛,如以針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顧,刺少陽成骨之端出血。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獨起者。」
本經取穴舉例:背部痛–崑崙、承山。腰痛–委中。脅肋痛–陽陵泉。頸痛–懸鐘。 胯痛–風市。
(2)同名經取穴 :某臟腑或經絡病變,在治療時除取本經腧穴外,還可以取與其經絡名稱相同的經脈的經穴。名稱相同的經絡相互溝通、交會。
例如:手足名稱相同之陽經交會於頭面部 ,手足名稱相同之陰經交會於胸部。
頭項痛、背痛取–崑崙、申脈、後谿。胸脅部疼痛取–陽陵泉、支溝 。
(3)交叉取穴 :左右交叉取穴。
肢體左側有病,取肢體右側腧穴治療;
肢體右側有病,取肢體左側腧穴治療。
內經記載:“巨刺”及“繆刺”法。
靈樞•官刺:「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
素問•繆刺:「邪客於經,左盛則右病,右盛則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脈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經,非絡脈也。故絡病者,其痛與經脈繆處, 故命曰繆刺 。」
由於經絡氣血流注全身,貫通左右,所以病邪侵襲經絡,既可影響全身、又可波及左右,所以可左右交叉取穴。使經絡系統在人體聯繫內外,貫穿上下,成為整體,其中手足名稱相同經絡互相銜接,相互貫通,相互影響,相互調節。
交叉取穴之應用 :
1、按經取穴,取病變經脈對側經脈上經穴 。
例如﹕
左側肩部–取右側尺澤、合谷、外關、後谿。
左側髖痛–取右側陽陵泉。
2、取與病變部位相對應的腧穴。
例如﹕
左肩髃處痛–取右肩髃。
右丘墟處痛–取左丘墟。
(4)同經相應取穴 :手足名稱相同之經脈。
如:手太陰與足太陰。相應是指與病變部位相應或相似。
如:手指與足趾,手腕與足踝。手與足、上與下、左與右、相應經絡、相應俞穴。
損傷常見症狀舉例:
一、肩關節症候群
(1)鄰近取穴 :
肩前中府部疼痛,後伸疼痛加劇:太陰經證=中府。
肩外側肩髃、肩髎處疼痛、三角肌壓痛,外展疼痛加劇:陽明、少陽經證= 肩髃、肩髎、臂臑。
肩後側疼痛,肩內收時疼痛加劇:太陽經證=天宗、肩貞。
壓痛點取穴﹕喙突、肱二頭肌長頭、崗上肌、肩胛骨內側緣壓痛點。
(2)遠端取穴﹕
陽陵泉:「上病下取」,膽經合穴,脈氣所入,疏泄肝膽,舒筋活絡,緩急止痛。
太衝:「上病下取」,肝經俞穴,脈氣所注,活血通絡。
(3)特殊穴位﹕肩三針,通經活絡,舒筋止痛。
二、腰痛
(1) 鄰近取穴﹕ 腎俞、腰為腎之府,腎脈貫腰脊,取腎俞補益腎氣。腰陽關:督脈貫脊循腰中,取之以疏通督脈經氣。
(2) 阿是穴:疏理筋脈,通經止痛。
(3) 特殊穴位﹕委中:病在腰者取之膕,以之通調足太陽經氣。
(4)手穴:腰痛點,通經止痛。
三、落枕
(1)鄰近取穴﹕ 循經取風池:左右不可回顧,病位多屬少陽。大椎:前後不可俯仰,系督脈或任脈病邪侵襲。
(2)壓痛點取穴﹕ 胸鎖乳突肌、斜方肌等壓痛點。
(3)遠端取穴﹕ 懸鐘。
後谿:「項痛不可以顧,刺手太陽。」
液門透中渚:「刺之要,氣至而有效」,針感沿上肢肘臂外側放射至肩、頭項部。
(4)特殊穴位:落枕穴,通經疏筋。
參考文獻
1.黃帝內經:百科全書,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6年3月1日出版
2.御纂醫宗金鑑:百科全書, 2014年5月2日出版
3.正骨科學:吳元劍著,中國醫藥研究所2002年4月出版。
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