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日報全球新聞網

19981020日創刊   倫理•健康•祥和

 行政院新聞局登記證局版臺省報字109

......................................................................................................................................

軟組織損傷臨床實證

吳元劍 醫師

摘要

   軟組織是骨骼組織皮膚以外,皆屬於軟組織。損傷的機律較高,損傷局部瘀腫脹痛。經絡舒筋,乃在人體經絡循環部位經穴,使用鍼灸、經絡整復調理、或中藥治療,均能解除局部瘀腫疏散,依症狀選擇不同手法對於疾病的患處,鄰近或遠端施以適當之舒筋手法,促進經絡循環順暢,調理臟腑機能,提高氣血循不受障礙,緩解諸疾病之發展,達成治療及保健養生的目的。

關鍵詞:舒筋、循環、暢通

前言

軟組織是人體內最多的組織,約占人體重量的百分之六十以上。人體運動系統皮膚以下,骨骼以外的肌肉,韌帶,肌腱,筋膜,滑膜,脂肪,關節囊及周圍神經,血管等組織,皆屬於軟組織。因而損傷的機律也高,損傷局部會出現,瘀腫脹痛,而關節活動功能未受障礙,系屬閉合性損傷,診療須注意有無骨折或脫臼,要合併治療。

軟組織是骨骼組織以外包括人體的皮膚、皮下淺深筋膜、肌肉、肌腱、韌帶、關節囊、滑膜囊、椎間盤、周圍神經、血管等組織的損害,稱為軟組織損傷。

軟組織被撞傷後引起、受傷部位內的微絲血管被撕裂會引起內出血瘀腫、稱挫傷。

軟組織醫療種類甚廣,以中醫整體療法、使用鍼灸、經絡整復手法、或中藥治療,均能解除局部瘀腫疏散,達到治療目的,恢復健康。

韌帶是骨骼與骨骼之間的連接組織、韌帶被拉傷後的肌肉、肌腱或韌帶拉傷稱為撕裂傷、而撕裂的嚴重度完全撕斷裂狀態、活動功能喪失。

滑囊炎則由於骨骼與肌腱或肌肉之間的過多壓力而造成損傷瘀腫發炎。有急性肌腱發炎與慢性肌腱發炎。

急性軟組織挫傷治療可以用手法整復,中藥活血化瘀方法治療。

於受傷24 小時內,局部可用冰敷,可促使皮毛血管收縮,軟組織消腫止痛的作用。

軟組織挫傷後,早期敷藥治療,消腫止痛,有利於損傷修復,而縮短治療時間。

傷科軟組織損傷是在骨骼以外周圍的組織受外界傷害,呈現肌肉皮膚瘀腫疼痛是傷科最常見的症狀。

一旦受外界傷害在診療時,必須注意損傷部位的骨頭及關節的活動功能是否正常或合併損傷,再依症狀施予整復手法處置,(離而復合、推之就位) ,為傷科治療之正法。

軟組織的主要功能:

1. 連繫骨骼,構成關節

2. 成肢體的外形輪廓

3. 協助肢體運動

4. 保護重要臟器

1.連繫骨骼,構成關節:

關節是由兩塊或多塊骨之關節面,關節囊,韌帶,滑膜,將不同的骨骼連接起來形成各種關節。關節周圍軟組織則維護關節活動的穩定性。

關節運動時肌肉的力量,韌帶強度及關節囊的鬆緊度,決定關節穩定性活動程度。體質虛弱,軟組織功能退化,關節穩定性即下降。
2.
構成肢體的外形輪廓:

軟組織具有將皮肉與骨骼聯繫的功能。在皮肉之間,有十二經筋循行其間,經絡遍佈全身,形成全身的網絡。人身之經脈就是在這個網中循行,而十二經筋就是根據十二經脈的循行部份劃分。所以筋也是經脈循行的主要場所。

整復手法與鍼灸,就是在這十二經筋及關節構造的基礎上執行。中藥處方,也須根據十二經絡部位引經入藥,療效更加顯著。

3.協助肢體運動功能:

骨骼是人體的支架,由於肌肉的收縮和舒張而支配骨骼活動。

肌肉的動力經由肌腱,韌帶傳導到骨骼,使關節產生活動。

關節組織的滑膜,滑囊,腱鞘,潤滑關節,使關節活動順暢。

因此無論何種關節的軟組織失調,都會引起該關節的活動功能異常。

4.保護重要臟器:

人體的各種軟組織遍佈全身,聯繫骨骼形成裹狀,維護各種重要器官,避免受到外界直接傷害。

遇遭受外力損傷時,軟組織是第一道屏障,可以扺當部份的衝擊力量,維護器官減少損傷程度。

軟組織損傷的原因:

外力傷害---直接暴力、間接暴力。

慢性勞損---不正確勞動姿勢、不良的生活習慣,            

           長期姿勢不端正。

七情所傷--- 驚。

感受外邪--- 火。

體質強弱 --年齡差異,衰老組織退化。

軟組織損傷常見症狀:

軟組織的損傷臨床疾病如,皮肉挫傷,關節扭傷或肌筋拉傷,就是指軟組織的損傷。

軟組織損傷局部會出現疼痛,腫脹,瘀斑,麻木或肌肉萎縮,關節生理機能障礙,甚至畸形,功能障礙。

關節由於旋轉、牽拉或肌肉猛烈而不協調的收縮等間接暴力,使其突然發生超出生理範圍的活動時,可使軟組織的肌肉、肌腱、韌帶、筋膜、關節囊過度扭曲、牽拉而引起扭傷或拉傷。
軟組織損傷的種類:

1.     閉合性損傷:

是指人體骨骼周圍及關節組織的肌肉、肌腱、韌帶、筋膜、關節囊、血管,周圍神經等,因跌撲、撞擊、閃挫、扭傷、擠壓、牽拉或積勞過度所造成軟組織損傷。損傷後因局部肌肉呈現紫紅腫痛。

輕者肌肉皮膚層挫傷瘀腫,重者肌筋扭傷、關節移位、骨折。但皮膚仍保持其完整性。

2.開放性損傷:

人肢體受外力傷害而突發性外傷之症,造成肢體皮肉破損者,皮下及深部組織與外界相通。

3.急性損傷和慢性損傷

急性損傷:又稱為新傷,人肢體受突發性外力傷害而造成的損傷,病情不超過兩星期。一般有明顯外傷症狀,局部出現疼痛, 腫脹,瘀腫,活動功能障礙。

慢性損傷:又稱為舊傷,一般是指急性損傷後失治或治療不當、超過兩星期以上未愈,而轉成慢性損傷。損傷症狀不如新傷明顯,或因與七情六慾、生理機能衰退、勞損關係密切。

軟組織損傷,依不同部位與損傷程度的處理傷筋骨的整復推拿手法。

4.扭傷,挫傷,擠壓傷

扭傷:關節包括大動關節和少動關節、由於旋轉、牽拉或肌肉猛烈而不協調的收縮等間接暴力,使其突然發生超出生理範圍的活動時,可使肌肉、肌腱、韌帶、筋膜、關節囊過度扭曲、牽拉而引起撕裂、斷裂或移位、也可以引起關節的微細錯縫。

   例如:踝關節因行走或奔跑於不平的道路,或由高處跌下,使踝關節突然極度內翻或外翻扭傷,呈現瘀腫疼痛。

挫傷:由於跌仆撞擊,重物擠壓等鈍硬性外力直接撞擊於肢體而引起的閉合性損傷。

挫傷是受外力直接撞擊,局部皮下或深部組織損傷為主,輕者局部血腫、瘀血;重者肌肉、肌腱斷裂,關節微細錯縫或血管、神經嚴重損傷,甚至傷及臟腑、經脈和氣血而造成內傷。

   例如:棍棒直接打擊胸部,造成胸壁軟組織損傷

病例報告:

(例一)患者:陳黃XX61歲肥胖體型、於在浴室滑倒,左大腿挫傷瘀血筋肌腫痛。來本診所門診,經觸診患肢關節活動正常沒有傷到骨頭,肌肉瘀腫疼痛,形成挫傷。由於關節未受傷害還可以行走,乃騎機車來診所門診。

診療經過:經望診病患體型及損傷部位與觸診,觀察受傷左腿關節活動是否正常及走路並無刺痛感,且無骨折及脫臼移位扭傷等。局部肌肉瘀腫按壓疼痛,為肌肉挫傷。

切診:經望、觸、問診過程,診斷為肌筋挫傷軟組織損傷瘀腫,依挫傷治療。

1.內服 正骨紫金丹15克+川七3克、一日三次份,予以行氣活血、疏筋止痛

2.施以推、揉、摩手法,促進局部行血消腫。

3.外敷萬應膏,散瘀消腫止痛。並囑其多休息。

患者: 第二次來診,診察損傷部位,瘀血腫痛仍在,患部先以藥薰熱敷,再施以推、揉、摩手法外敷萬應膏,並吃上方內服藥。

病人共來診十次,每次該依藥薰、推、揉、摩手法,外敷及內服藥,且每次症狀逐有改善。診治第十次時瘀血腫痛已消,將近痊癒

(例二)陳XX 先生 38

主訴:因工作中摔倒又被重物壓傷腿部,右腿上端臗關節外側部位,肌肉挫傷瘀腫形成挫傷,腫面積大小,如約20公分X20公分大小,肌肉瘀腫疼痛,由於關節未受傷害還可以行走,乃騎機車來診所門診。

  傷科診療經望診病患體型及損傷部位與觸診,觀察受傷程度無骨折及脫臼移位扭傷等,局部肌肉瘀腫按壓疼痛。

觸診按壓問病人疼痛範圍在於肌肉壓痛,

將下肢關節活動問病患活動是否正常及走路並無刺痛感。

切診經上述望、觸、問過程,確定為挫傷軟組織損傷瘀腫,依挫傷方法治療,幸好重物壓傷沒有壓到關節骨頭及重要部位,乃是不幸中之大幸。

診斷:臗關節外側軟組織損傷。

治療原則:將病患下肢關節施以生理活動,增進關節血氣暢通。

損傷患部施以推、按、摩手法使肌肉鬆緩行血,外敷散瘀消腫。

治療方藥:內服疏筋活血之藥,活血去瘀止痛。

1.內服 正骨紫金丹15克+川七3克、一日三次份,予以行氣活血、疏筋止痛。

2.施以推、按、摩手法,促進局部行血消腫。

3.外敷萬應膏,散瘀消腫止痛。

連續治療追蹤:

病人第二次來診,依診察損傷部位,瘀腫疼痛仍在,患部先以藥薰熱敷,

再施以推、按、摩手法外敷萬應膏,並吃上方內服藥。

病人繼續來診,每次該依藥薰、推、按、摩手法,外敷及內服藥,且每次症狀逐有改善。

(例三)張XX女士

主訴:車禍摔傷左臀部腫痛,按壓很痛。

現病史:張女士騎摩托車於下班回家途中,與同騎機車相撞車禍摔倒至臀部撞傷,肌肉瘀腫疼痛,來診所診療。

診療範圍最忌超越,尤其是女性更要慎重,張女士撞傷在臀部乃屬隱密處,因此於診療過程皆請診所的女藥師來協助,包括四診及推、按、摩手法、外敷等。

當張女士拉開短褲時、望診該左臀部肌肉一大塊瘀腫,檢查腰骨、尾椎骨、臗關節皆正常,按壓傷處問病患只痛在臀部肌肉,其他無異狀,診察為臀部肌肉軟組織挫傷。幸好沒有傷害到骨頭,否則即不堪設想。

診斷:臀部軟組織損傷。

治療原則:行血消腫、散瘀止痛。

治療方藥: 1.局部施以推、按、摩手法,促進活血消腫。

2.外敷萬應膏,散瘀消腫止痛。

3.內服 正骨紫金丹12克+川七3克、一日三次份,予以活血止痛。

連續治療追蹤:

病人每日來看診,診療過程均有女藥師在場協助,依病人損傷部位,施以推、按、摩手法外敷萬應膏,並請病人按時吃內服藥。

連續治療一週後瘀腫疼痛改善很多,依症狀癒好情形良好,預期不會有後遺症。

以上舉例:

  陳先生及張女士兩位病例,損傷程度大致相同,均傷在軟組織肌肉肌腱筋膜部份,

治療當以局部施展推、按、摩手法,外敷散瘀消腫藥膏,內服活血止痛之藥,

使損傷情形恢復很快,提供參考。

擠壓傷:由於鈍硬性物體推移擠壓與旋轉擠壓之外力,直接作用於肢體,造成皮下及深部組織為主的嚴重損傷。

   例如:上肢絞入機械皮帶內,被汽車車輪擠壓造成的損傷。

5.撕裂傷,斷裂傷,骨錯縫

撕裂傷:由於扭、挫、牽拉等強大外力造成的某一部位的軟組織部分撕裂損傷,一般腰部、腕部、踝部及指間關節的扭傷多屬於撕裂傷。

  由於致傷外力的大小,撞擊方向及損傷的部位、程度不同,導致軟組織損傷後的形態各異,需辨別病情以施治。

斷裂傷:斷裂傷的機制與撕裂傷的機制相同,只因體質部位及外力大小有不同,而造成了某些軟組織的全部斷裂損傷,導致嚴重的功能障礙和明顯的局部疼痛、腫脹、瘀血及畸形等臨床表現。

骨錯縫:骨錯縫是指可動關節和微動節受外力的撞擊下發生細微的錯動而言,也稱為骨縫開錯。

骨錯縫多因扭傷,挫傷而發生。

骨錯縫雖然從程度上說比脫位要輕得多,但也可以引起關節活動功能的障礙和局部的疼痛、腫脹。

當肌肉處在繃緊收縮的狀態下,會跟其他拮抗或附近的肌群無法協調運作時,骨架便會被拉歪掉,關節活動就無法達到生理應該可以達到的極限。----此時即稱為骨頭錯縫。

骨頭位置移位,附著在上面的肌肉會產生活動上的困難及疼痛,是由於這個筋骨錯位引起,需要用整復手法去調整。

關節脫位舉列:

 肩關節脫臼:病因:肩關節由關節囊及周圍韌帶和肌肉的張力超出維持穩定及活動。

症狀:肩部腫脹,疼痛,臂膊不能抬起。

診斷:用手摸肩關節,肱骨端明顯突出; 前脫時按之則肩後側凹陷。 下脫時則肩關節外側按之有凹陷現象。

肩關節由肱骨上端和肩胛骨的關節盂所構成的關節、屬滑膜性球窩關節包括:

軟骨、肌肉、韌帶、關節囊,是活動性最大的關節。可屈曲、伸展、外展、內收、旋轉及環行運動。

治療:肩關節脫位的整復手法甚多,最常用的,臂提法,牽推法,棍抬法等視情形選用之。

肩部整復手法: .....搖晃。

外敷散瘀消腫藥膏,內服活血止痛之藥。

膝關節症候群治驗:

膝關節能屈曲與伸活動,為滑膜性屈戌關節,構成關節有股骨下端之骨髁,與脛骨上端骨髁。脛骨粗隆與股骨下端前面髕骨所組成,腓骨不直接構成膝關節。

關節骨端之間有半月板軟骨、十字韌帶、側韌帶、囊韌帶、臏骨韌帶、四頭肌韌帶及肌肉等。

膝關節活動,依賴其周圍的關節囊滑液、筋膜、韌帶、肌腱、肌肉、以及關節面的形狀維持其相對的穩定狀態。

股骨髁軟骨與脛骨軟骨之間,有特殊的半月形軟骨稱為半月軟骨。膝蓋跳躍時可維護關節面軟骨的傷害。若有外力的震動超出半月軟骨的極限,半月軟骨會破裂,引起關節疼痛、膝伸不直、不能蹲或膝關節腫脹。

十字韌帶:前十字韌帶由股骨外髁的後方,延伸至脛骨的前方,若喪失此韌帶,則脛骨會向前方滑動。後十字韌帶由股骨內髁的前方,延伸至脛骨的後方,若喪失此韌帶,則脛骨會向後方滑動,常見的運動姿勢不良傷害前十字韌帶。

膝關節的肌肉,大腿前方有股四頭肌與大腿後方有大腿後肌。這兩肌肉維持膝關節的彎曲與伸直的活動,若大腿後肌用力過剩,會造成臏股骨關節間疼痛。膝關節受傷膝腫脹,引起大腿前方的股四頭肌維弱,也會造成臏股骨關節間疼痛。股四頭肌與後十字韌帶,可防止脛骨後移。

由於暴力或跌仆或外力牽引的「力」超過了關節組織生理穩定的正常限度,迫使構成關節之骨端發生移位變形,及部位軟組織損傷活動功能喪失,局部經絡筋肉出現瘀血斑、腫脹、疼痛等。

症狀:膝部明顯變形,局部腫脹疼痛,不能屈伸活動。

膝脛韌帶損傷:因小腿受外展,外旋之暴力致膝脛韌帶損傷。膝內側疼痛,小腿外展更痛。

膝腓韌帶損傷:因小腿受暴力內翻,致膝腓韌帶損傷。症膝外側疼痛,小腿內旋受限而痛。

膝前交叉韌帶損傷:因膝伸過度或強力外展,外旋所致。若膝關節屈曲,暴力從脛骨上端向後推擊,使膝後交叉韌帶損傷,則膝關節腫痛,活動屈伸受限。

半月板內側或外側損傷,則膝關節屈伸時均痛,且會腫脹。

伸膝壓痛點在髕韌帶與膝內、外側韌帶之間。

病人屈膝,小腿外旋,內展伸直而痛,則半月板外側損傷。

屈膝小腿內旋,內翻使膝伸直而痛,則半月板內側損傷。

半月軟骨,十字韌帶損傷若沒有治療好,膝蓋的關節軟骨穩定會傷害,而形成膝關節退化性關節炎。

傷科手法:依損傷輕重推按、屈伸、展旋、牽拉、揉、藥薰熱敷,外敷消腫止痛,活絡行氣血之藥。

內服活血止痛藥方,正骨紫金丹加川七

軟組織損傷之審證論治:

軟組織損傷四診者:望•觸(聞)•問•切

   望診:觀察發病部位與程度

   觸診:辨別病情輕重

   問診:詢問病情變化、防止發生併發症。

   切診:擬定治療手法穴位與藥劑措施。

<醫宗金鑑.手法總論> 一旦臨症,機觸於外,巧生於內,手隨心轉,法從手出。以手摸之,自悉其情,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稱為手法也。

軟組織損傷治療之規範:

軟組織肌體損傷,必須先依四診望•觸() •問•切、辨證、經絡、臟俯、氣血盛衰等,從有諸內必形諸外的道理,測知身體結構變化。為治療依據,整體兼顧,施以藥物內治整復外敷或鍼灸,互相結合治療為原則。

診察骨骼部位結構與損傷程度病情輕重,經診斷確定後,再擬定治療手法鍼灸穴位與藥物。手法之運用是整復技巧最重要的一環,使出得宜,則愈好快速。

審證論治:

辨明病情、損傷程度、病因、挫傷、拉傷、錯縫、脫臼、骨折等。經診斷確定後,再以熟練技巧,手法宜輕宜重的適度,剛柔相濟,方能得心應手。

醫宗金鑑,對關節損傷提倡摸、接、端、提、按、摩、推、拏八種手法。臨床上增加牽引法、屈伸法、旋轉法、固定法。

整復手法的特點:「離而復合,推之復位」之原則。施用各種不同手法。

藥物治療規範:

 肌體損傷宜以八綱辨證、經絡、臟俯、氣血盛衰等,為治療依據,整體兼顧,施以藥物內治外敷與整復手法,互相結合治療為原則。

   初期: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中期:行血理氣、通利關節,

   晚期:通經活絡、強壯筋骨、

藥物治療:挫傷以外力直接撞擊作用的局部皮下或深部組織損傷,輕者局部血腫、瘀血、重者肌肉、肌腱血管、經脈損傷。

須經整復手法調理後、腫痛宜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先用正骨紫金丹加川七、延胡。

再治療者用疏經活血湯、二朮湯 行血理氣、通經活絡。

整復治療規範:

離而復合、推之復位

手摸觸覺、熟練技巧

宜輕宜重、得心應手

醫師不能治好病時、也必不造成傷害

鍼灸治療規範:

   診斷正確、取穴無誤、手法適宜。

素問•骨空論﹕「…… 腰痛不可以轉搖,急引陰卵,刺八髎與痛上,八髎在腰尻分間。」

鍼灸穴位:選用六條經脈通過膝關節的穴位。

足陽明胃經:陰市,梁丘,犢鼻,足三里。

足太陰脾經:陰陵泉,血海。

足太陽膀胱經:浮郄,委陽,委中,合陽。

足少陰腎經:陰谷

足少陽膽經:膝陽關,陽陵泉。

足厥陰肝經:膝關,曲泉,陰包。

鄰近選穴:指在病症或病變局部或鄰近部位選取穴位。病變部位循經取穴。

鄰近取穴

        肩前中府部疼痛,後伸疼痛加劇:太陰經證=中府。

    肩痛﹕肩髎、肩髃、臑俞、肩貞、天宗。

        肩外側肩髃、肩髎處疼痛、三角肌壓痛,外展疼痛加劇、陽明經、少陽經症=肩髃、肩髎、臂臑。

 肩後側疼痛,肩內收時疼痛加劇:太陽經症=天宗、肩貞。

 膝痛﹕梁丘、犢鼻、陽陵泉、委中。

 壓痛點取穴﹕喙突、肱二頭肌長頭、崗上肌、肩胛骨內側緣壓痛點、阿是穴。

遠端取穴﹕離疾病較遠的部位選取腧穴。通常以肘,膝以下的穴位為主。

靈樞:「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頭者,取之足;病在足者,取之膕。」

       陽陵泉:「上病下取」,膽經合穴,脈氣所入,疏泄肝膽,舒筋活絡,緩急止痛。

       太衝:「上病下取」,肝經俞穴,脈氣所注,活血通絡。

腰背、委中,腹部、足三里,胸部、內關。

       肩前中府部疼痛,後伸疼痛加劇:太陰經證=中府。

       肩外側肩髃、肩髎處疼痛、三角肌壓痛,外展疼痛加劇、陽明、少陽經症=肩髃、肩髎、臂臑。

       肩後側疼痛,肩內收時疼痛加劇:太陽經症=天宗、肩貞。

       壓痛點取穴﹕喙突、肱二頭肌長頭、崗上肌、肩胛骨內側緣壓痛點、阿是穴。

上肢關節穴位:

肩關節:肩腢 臑俞 天宗 曲池 合谷
肘關節:曲池 陽陵泉 手三里
腕關節:陽池 外關 陽溪
指關節:八邪

下肢關節穴位:

髖關節:居繆 環跳 秩邊
膝關節:膝眼 陽陵泉 陰陵泉 膝陽關 委中

踝關節:解溪 丘墟 太溪 懸鐘 崑崙
趾關節:八風

藥物治療:挫傷以外力直接撞擊作用的局部皮下或深部組織損傷,輕者局部血腫、瘀血、重者肌肉、肌腱血管、經脈損傷。

須經整復手法調理後、腫痛宜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先用正骨紫金丹加川七、延胡。

再治療者用疏經活血湯、二朮湯 行血理氣、通經活絡。

整復手法的禁忌:

1)急性筋傷肌腱或韌帶撕裂,局部劇痛或腫脹瘀血嚴重者,慎用手法。

2)急性脊柱或脊髓損傷,症狀診斷尚不明確的者禁用。

3)診斷為惡性腫瘤、骨關節結核、骨髓炎等患者,慎用或禁用。

4)身體虛弱損傷、老年骨質疏鬆症,伴有臟腑病變者,慎用或禁用。

5)有嚴重皮膚損傷或出血感染者,禁用或慎用。

結論

軟組織聯繫整體構成活動系統,經絡血氣運行循環全身各支節,軟組織的功能維護人體各關節的生理活動,一但損傷無論輕重即喪失該部位的正常活動功能,治療必須依四診望•()聞•問•切辨證、診察損傷程度為治療依據,施以適當的經絡舒筋技術,整復手法「離而復合,推之復位」之原則。配合疏經活血藥劑,再選用鍼灸穴道,促進血氣經絡循環暢通,乃中醫的整體療法,以緩解病痛,達到健康喜悅。

 

参考文獻:

1.黃帝內經      百科全書

2.御纂醫宗金鑑  百科全書

3.正骨科學.     吳元劍著     中國醫藥研究所出版91/04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