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日報全球新聞網
1998年10月20日創刊 倫理•健康•祥和
行政院新聞局登記證局版臺省報字109號
.......................................................
肩部損傷常見症狀
中醫傷科專科醫師 吳元劍
玉安中醫診所
肩部的骨骼
肩關節的構造:由肩胛骨、鎖骨、肱骨三骨所組成的球窩關節.又稱杵臼關節。
肩胛骨:位於胸壁後側,為扁平呈三角形,俗稱飯匙骨。上自第二肋,下至第七、八肋間,分為肋
背兩面,上、內、外三緣。內、外、下三側。上、下、外三角。與鎖骨、肱骨連接構成關節。
鎖骨又稱領仔骨,經由肩峰鎖骨關節及鳥喙突鎖骨韌帶和肩胛骨相連,略成S型。內側端較圓,與胸骨柄連接。外側端扁平形,接於肩胛骨之肩峰。
肱骨上端頭圓而平滑為圓柱狀,與肩胛骨的關節盂構成肩關節.為球窩關節。是活動性最大的關節屬滑膜性關節。
功能:屈曲、伸展、外展、內收、旋轉及環行運動。
肩部的穩定性大部份由肩盂唇、關節囊、肩盂肱骨韌帶及旋轉軸肌來維護。
肩部的肌肉
肩胛骨上面有二個突起:鳥喙突及肩峰突,
肱二頭肌長頭:肩胛骨關節上結節。肱二頭肌短頭:肩胛骨喙突橈骨前側橈骨粗面。是胸小肌與鳥喙肱韌帶及肩胛橫韌帶的附著之處。及鳥喙肱肌的起始點,
肱三頭肌長頭:肩胛骨關節下結節。外側頭:肱骨背面、橈神經溝外上方。內側頭:肱骨背面、橈神經溝內下方。
斜方肌:呈三角形的表層肌肉,位於背部。
前鋸肌:前鋸肌成鋸齒狀,附著在肋骨上。
提肩胛肌:在斜方肌T1、T2、T3底下的肌肉,。由頸部上端至肩胛骨上角止,亦即在肩胛骨上端之內側。
菱形肌:它位於斜方肌T3、T4之下,由第5、6胸椎到肩胛骨之內側緣,其主要功能是牽引肩胛骨往內上方移動。
三角肌:覆蓋著肱肩關節的肱骨頭的上面,是三角肌的始點。由鎖骨鎖骨外側、肩胛棘至肱骨的三角肌粗隆止。具有前、中、後三個部分。
喙肱肌 在肩胛骨的小肌肉,由喙狀突到肱骨內側,位於三角肌粗隆的對邊。
背闊肌:位於斜方肌的外側下方,即背部下方。由臀部往上匯合到腋窩下,附著在肱骨前端。
胸小肌:在胸大肌之下,由第3∼5肋骨至喙狀突止,收縮時使肩胛骨往其方向運動。
圓大肌:位於斜方肌外側,在三角肌後部的下方,由肩胛骨下角,經腋窩至肱骨頭下方之前端。
肱骨頭於末端肱骨的外髁軸是旋轉軸肌4條肌腱的附著處。
小圓肌,肩胛骨背側上半部的外側緣,肱骨大結節 。
肩胛下肌:肩胛骨內側面,肱骨內側結節後側。由前方肩胛骨下窩至肱骨小結節止,是一塊集在腋窩下的三角形肌肉。
崗下肌(棘下肌),肩胛骨棘下窩,肱骨大結節、圓小肌位於圓大肌之上方,也就是棘下肌之外側下方,兩者最終經腋窩附著於肱骨大結節。
崗上肌(棘上肌),肩胛骨棘上窩,肱骨大結節止,橫跨於關節上方,呈額狀面,較斜方肌T2深層。
迴旋肌腱板:由棘下肌、圓小肌、肩胛下肌和棘上肌所組合而成的,為肱肩胛關節保持穩定和正常活動性。
肩部關節以上崗上肌、崗下肌、小圓肌、肩胛下肌共同組成旋轉帶的肌肉群,稱為[肩袖]
肩部韌帶
胸鎖韌帶:維護胸骨與鎖骨形成的胸鎖關節穩定。
肩鎖韌帶:肩峰鎖骨韌帶及鳥喙突鎖骨韌帶.來維持肩峰鎖骨關節的前後向穩定性。
囊狀韌帶:韌帶包圍著肱骨骨上端和肩胛骨關節窩的邊緣穩定肱肩胛關節。
肩盂肱骨韌帶維護手臂的活動,肱骨頭在肩盂上過度的旋轉。
肩盂關節韌帶分上、中、下三部分。
上肩盂關節韌帶.其作用與鳥喙突肱骨韌帶.維護肩外展上舉內收及內轉時的穩定。
中肩盂肱骨韌帶.其功能維護肩作外展45度及外轉向前的穩定。.
下肩盂肱骨韌帶可分為前及後兩條,使肩膀在外展及外轉時支撐著肱骨頭,防止其向下、向前及向後的不穩定。後關節囊的作用有阻止肱骨頭向後不穩定。
肩關節的活動範圍
前屈150°-170°後伸40°外展180°外旋45°-60°內收20°-40°
肩部損傷常見原因:
肩部外傷挫傷拉傷所引起,肩關節脫位或軟組織損傷病變,內部軟組織受傷,
關節囊慢性沾黏或肩肌鈣化轉變成「五十肩」。
打球選手運動手臂過度做出揮擊的動作,增加肩胛內收肌、棘上肌磨耗損傷。
肩部損傷常見症狀
岡上肌起於肩胛骨岡上窩,肌腱在喙突肩峰韌帶和肩峰,下滑囊下面、止於肱骨大結節的上方,當肩外展時岡上肌腱,必然受到喙突肩峰韌帶和肩峰的擠壓和摩擦,日久形成勞損。
辨證:單純岡上肌腱炎發病緩慢,肩部外側漸進性疼痛,肩外側疼痛。上臂外展時肩部疼痛劇烈。
肩峰下滑囊炎疼痛
又名三角肌下滑囊炎。肱骨大結節上方、肩峰和喙肩韌帶下方肩外側面上臂外展內旋疼痛岡上肌肌腱在肩峰下滑囊的底部,當岡上肌肌腱發生急、慢性損
傷時,滑囊也同時受損,從而繼發肩峰下滑囊炎症。
1.治則:活血化瘀,舒筋通絡。
2.手法:
(1)晃開肩:
傷者取正坐位,術者立於患側,一手扶肩捏揉肩部,一手扶腕,拔直患肢,並沿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晃搖,使肩部筋鬆開,所以又稱晃開拔直法反覆數次。
(2)提患肢:
待傷者肩晃開後順前勢置大腿上約1秒,屈腕屈肘搭肩,再將傷肢盡量提起約45度(向前外上方提,掌心朝內),以舒展筋脈。
(3)晃肩屈轉法:
術者以肘窩托抵傷者肘尖部並旋搖,動作與晃開法相似,實際上是做復位後的整理動作。這是為了增加肩關節的活動,鬆解組織黏連,利於疏通氣血,滑利關節。
肩關節周圍炎五十肩
五十肩亦稱「肩關節周圍炎」或稱冰凍肩。
肩周圍軟組織的退化性病變,發病原因不明,發病在40至60歲之間,也可能是因為曾經肩部外傷所引起或因關節囊發炎,活動疼痛長期活動困難而粘連,病人感到肩關節活動受限,手臂痠脹痛活動困難。前屈後伸、外展外旋、內收及環轉受限肩前緣、後緣、外側和三角肌止點壓痛。
1.治則:鬆解黏連,滑利關節。
2.手法:
(1)揉肩峰:
傷者取正坐位,術者立於患側,左手握患肢腕部,右手拇指輕揉肩峰部,從痛點向周圍擴大,並揉肩井、天宗穴,反覆數次。
(2)抖肩部:
待肩部肌肉組織鬆弛,疼痛稍有緩解後,術者單手或(雙手)握患肢掌部,將患肢呈外展20度~40度抖動肩部,以前、後、上、下方抖動,使抖動感由肘部間接傳導到肩部關節。
※注意忌用重力,而是用巧勁手法,反覆數次。
(3)抱揉肩:
術者用雙手抱揉傷者的肩部,使之感到有輕鬆、微熱感。
肩關節脫臼
病因:肩關節由關節囊及周圍韌帶和肌肉的張力維持穩定及活動。以成年人為多。此關節囊前下方較為薄弱,因而肱骨端從下方及前下方脫位佔多數。
關節上方有肩峰,喙突及肩峰喙突間韌帶,構成弧形窩,容納肱骨端不易向上方脫出。
症狀:肩部腫脹,疼痛,臂膊不能抬起。
前脫者:若跌倒暴力使臂外展,肩前傾時,則發生前下方脫位。肱骨上端向前脫位,肩後方顯出凹陷,前方肌肉被擠突出。
下脫者:若跌倒暴力迫使上臂外展位,致使肱骨上端受猛擊而成脫位。而肩峰下方顯出凹陷,腋部前下方肌肉外擁,可摸到脫位之肱骨端。手臂不能上舉,局部腫痛。
診斷:用手摸肩關節,肱骨端明顯突出;前脫時按之則肩後側凹陷。下脫時則肩關節外側按之有凹陷現象。
治療:肩關節脫位的整復手法甚多,最常用的,足蹬法,臂提法,牽推法,棍抬法等視情形選用之。
肩部整復手法示範:
推.按.揉.捏.旋.搖晃
結語.. 離而復合 推之就位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