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日報全球新聞網
1998年10月20日創刊 行政院新聞局登記證局版臺省報字109號
中興日報 秉持言論公正、宣導政令,提倡社教文化、推崇倫理、環保衛生、
醫藥保健、增進社會祥和為宗旨。
......................................................................................................................................
適度的運動可預防膝關節痠痛
玉安中醫診所 吳元劍醫師 提供
人體關節肌筋各種疼痛,中醫臨床治療有良好的成效,特提供適度的運動可預防膝關節痠痛與大家分享。
適度的運動與適當的經絡推揉,對膝關節痠痛有舒緩的作用。一般非醫學的傳說「膝蓋痛減少走路」這是不正確的觀念。
膝關節炎,走路或蹲膝就痛,有些人因而不敢做任何運動,使關節軟組織缺少潤滑,導致症狀惡化速度加快,至膝關節痛到真的不能走路了。
膝關節囊的周圍有韌帶加固。前方的叫髕韌帶,髕韌帶的兩側有髕內、外側支持帶,內側是脛側副韌帶,外側為腓側副韌帶,後方有國膕斜韌帶,關節囊內除關節軟骨及半月板的表面無滑膜覆蓋外,關節內所有的結構都覆著一層滑膜。在關節內有由纖維軟骨構成的半月板。墊在脛骨內、外側髁關節面上,半月板外緣厚內緣薄。內側半月板大而較薄,呈「C」形,前端狹窄而後部較寬。外緣中部與關節囊纖維層和脛側副韌帶相連。外側半月板較小,呈環形,中部寬闊,前、後部均較狹窄。前端附著於髁間前窩,位於前交叉韌帶的後外側,後端止於髁間後窩,位於內側半月板後端的前方,外緣附著於關節囊。
膝關節伸展活動時,關節穩定體位。脛骨髁間隆起與股骨髁間窩嵌鎖,側副韌帶緊張,伸膝時半月板向前移。半月板具有一定的彈性,緩衝震動力和保護膝關節的作用。
膝關節屈時,股骨兩側髁後部進入關節窩,側副韌帶鬆弛,屈膝時半月板向後移。
膝關節旋轉運動 是以股骨為基準的脛骨內、外旋轉運動。小腿旋轉時半月板隨股髁位移動,一側滑向前,另一側滑向後。
活動關節骨與骨接觸的骨面,有平面光滑的關節軟骨,軟骨組織隨著年紀增長,軟骨過度磨耗出現凹陷,在關節腔內刺激關節囊而產生紅腫熱痛,久而變成退化性關節炎。有些病情會在軟骨磨損的附近會增生骨刺。
膝關節損傷常見的症狀:1、膝蓋疼痛。2、關節變形或腫脹。3、早晨起床時感覺僵硬,下床運動後,症狀稍為緩解。4、膝關節活動時會有聲音。
一般病情如果是O型腿的人,身體重量支撐大都落在膝關節內側,膝內側則容易磨損及疼痛。如果是X型腿的人,膝關節疼痛幾乎都出現在外側,且膝關節變形則愈痛。
膝關節軟骨似纖維海棉,當走路時腳往下踩身體重量往下壓,關節軟骨被擠出滑液滋潤關節,腳往上提時身體的重量減輕,關節滑液又吸回入軟骨裡面減少軟骨磨損,維持軟骨的健康。
有些退化性關節炎患者,不敢走動以防關節的磨損,而使軟骨缺乏關節滑液營養成分的滋潤,而增加軟骨磨損的機率。
膝關節損傷主要症狀有滑膜炎、交叉韌帶撕裂、半月板損傷、軟骨損傷等。
中醫對於關節炎病因病機
《內經,素問·痹論》指出「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所謂痹者,各以其時重感於風寒濕者也」。
《素問·痹論》「所謂飲食居處,為其病本」,認為痹病的發生與飲食和生活環境有關。
《素問·評熱病論》:「風雨寒熱,不得虛 ,不能獨傷人」,「不與風寒濕氣合,故不為痹」。「風寒濕邪,痹阻經脈,致使經脈不通,不通則痛」,對於關節炎的發病與風、寒、濕、熱邪有密切的關係,治療即當以祛風散寒、舒經通絡、活血化瘀為調治規範。
膝關節預防保健:膝關節運動包括伸、屈及內旋轉、外旋轉。
膝關節做適當的保健運動,可使其氣血流暢,筋脈疏通,達到健身預防膝關節退化的目的。每天維持適當運動,多曬太陽,陽光可增加鈣質吸收,防止骨質流失,延緩關節退化。
1・揉膝:取坐位,小腿屈伸均可,用兩手的大拇指或食指按揉雙腳陽陵泉(位於小腿腓骨小頭前下方約1寸處),然後將兩手搓熱,分別放在兩膝關節處,用手左、右按揉,以膝部感覺微熱為佳。
2・屈膝旋轉:兩腿併攏,屈膝半蹲,著力點在足後跟與臀部,兩手扶膝,輕而緩慢轉動膝部,先從左至右轉動,再從右至左轉動,或交替轉動10∼15次。
3・抱膝貼胸:於床上仰臥。抬起右腿屈膝,然後雙手抱膝,貼近胸部稍停,鬆開雙手讓右腿伸直。再抬左腿屈膝,然後雙手抱膝,貼近胸部稍停,動作兩腿相同,各做10∼15次。
4・屈膝半蹲:兩腿開立與肩同寬,著力點在足後跟與臀部,身體緩緩半蹲。蹲時雙手向前平起與肩同高,如此做5∼10次,增加腿部肌力。
5・空腳踏車:仰臥床上,將兩腿上抬至一定高度,輪流屈伸,模仿踏自行車的運動姿勢緩緩操作,做5∼10次。
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