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肚臍在中醫醫療養生之應用


               
                            呂榮元

     「作者簡介:呂榮元、氣功大師、高雄市新興社區大學氣功老師、內政部警政署保安警察第五總隊氣功教官、高雄市針灸學會常務理事、榮獲中國針灸學會九十二年度優等學術論文獎章、中興日報編輯顧問......。」
    天天練肚臍,壽與天齊 。人的身體,以肚臍為中心,自臍以上為上半段,如植物之幹,生機向上,自臍以下,為下半段,如植物之根,生機向下,其生理之樞紐,具足上下之原動力者,植物則在根幹分界處,人身則在肚臍。
    肚臍、臍,俗稱肚臍眼,本質上是胎兒出生後,臍帶脫落後留下的疤痕。肚臍位於髂前上棘水平的腹部正中線上,直徑約為1.0至2.0厘米。它通常可以是一個小凹陷或是一個小突出。肚臍下面的腹部肌肉形成一個凹陷。
    筆者學習針灸多年,謹就學習所知略談主題所揭示之應用如下:肚臍在針灸穴道上稱為「神闕穴」,其出處有:一、《黃帝內經素問‧氣穴論》:臍一穴。二、《針灸甲乙經》:臍中。三、《外台秘要》:“臍中神闕也。


穴名釋義
   
神闕穴即俗稱之肚臍。闕,原指門樓、牌樓、宮門。穴當臍中,胎兒賴此從母體獲得營養發育而具形神,喻為元神出入之門脈,故而得名。
    人受生之初,父精母血相交,凝結以成胞胎,先生臍帶形成如荷莖,天一生水而生腎,狀如未敷之蓮花,順五行以相生,賴母氣以相轉,在腹中,鼻無呼吸,靠臍帶與母氣相連,從而獲取營養,因臍帶繫於母之任脈,任脈通於肺,肺通於鼻,故母呼亦呼,母吸亦吸,其氣皆于臍上往來,俗稱母子連心,即此之謂也。十月胎滿則神注於臍中而成人,胎兒出生後剪斷臍帶,臍之功用立止,而鼻竅開矣,臍帶脫落結疤後的陷窩即是本穴。
 神闕穴屬於任脈,為手少陰心經下膈絡小腸的止穴﹙“手少陰心經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心主血而藏神,任脈;出於胞中,主女子胞胎,為人生命力之起源,是君主居之門,寓其義為生命力居住的地方,故稱為神闕。  
一、 別名
(一)、
氣舍─《外臺秘要》、《針灸大成》。(註:神闕二字在意義上包含著心神所居的宮闕之義,是陽氣所舍之處,故名。)


(二)、
氣合─《針灸大全》(明、徐鳳),又名《針灸捷要》。
《針灸資生經》(宋、王執中)。
《聖濟總錄》(宋𡽪宗昭示天下,廣進醫方,組織醫官,整理輯錄,並同御府所藏,編次成書,題名《政和聖濟總錄》,簡稱《聖濟總錄》。


(三)、
臍中─《外臺秘要》(唐、王燾)。
《腧穴折中》(日本‧安井元越撰)。脈於1764年,原書用漢文寫成,書中考証《內經》以及其他有關針灸經絡的中國古醫書,系統介紹經穴位置並附以“師說”及按語,頗多獨到見解。


(四)、
臍眼-《針灸曩中秘錄》(清、李佳城)。


(五)、
命蒂、臍眼-俗名。


﹙六﹚、任脈;國際編號為JM,神闕穴為
JM8


﹙七﹚、另外有關漢語拼音、英文、日文、法文、德文及西班文之別名,請參照有關書。


二、
穴位:肚臍窩之正中,仰臥取穴。


三、
解剖
    本穴位於臍中,臍在胚胎發育時就已形成,內有一對臍動脈,一條臍靜脈,胎兒借此與母體溝通吸取養分,進行新陳代謝。胎兒出世後因切斷結紮,原臍動、靜脈逐漸封閉,轉化成結締組織,因無皮下組織及腹膜前脂肪組織,皮膚筋膜與腹膜直接相連,所以臍部的表皮角質層最薄,所以睡覺時在此蓋被,以免著,作氣功時;方放在肚臍兼有保護及防禦之功用。臍下腹膜有腹璧下動、靜脈及豐富的微血管網,又有豐富的靜脈網,分別回流全身上下腔靜脈直達肝臟,臍部分佈有第十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深層為小腸等特點。然臍中凹陷,皺褶眾多,極易瘀積污垢,所以它的屏障功能最弱,敏感度也較高。由於這種特殊的組織結構,而被歷代醫家所應用,採取諸如艾灸、敷藥、拔罐等方法來治療疾病,唯針刺在諄諄提示禁止之列,也是歷代針灸研究者想一探究竟之禁地。 

 
四、
針法
(一)
禁針
1.《備急千金要方》:禁不刺。
2.《針灸甲乙經》:禁不可刺,刺之令人惡瘍遺矢者死不治。
3.《針灸資生經》、《千金》等經:不研灸,只云禁針。
4.《銅人俞穴針灸圖經》:禁、不可針。
5.《類經圖翼》:禁刺、刺之令人潰矢、死不治。
6.《醫宗金鑑》:禁針。
7、直至目前中醫院校使用的針灸學教材,也把該穴列為禁針之列。


    肚臍自古以來禁針,究其原委,原因有下列幾點:一、是當時醫療水準低,無法撤底消毒,當時之針具粗糙且易折斷,臍凹進腹壁,多皺折,進針比較困難,易藏污垢﹙兒時,父母、長輩曾告囑不可挖臍垢,否則會肚子痛。個人想不會有人,洗澡克意去清臍垢。﹚,確有可能在針刺神闕後,由於消毒不良,難於收口而化膿感染成「惡瘍潰」,造成嚴重後果,繼之感染則死亡。個人思考一定有此病例,才會歷代一再諄諄告戒。二、是不熟悉解剖學,古時候針刺過深,傷及小腸使腹腔內容物溢出,導致腹膜炎,又無相應的急救措施,最終是「屎出而死」。三、不會有非針肚臍不可的疾病。同時亦受君主封建時代的迷信思想,認為是神靈出入或居住之處,不能針刺。以上可知古代列為禁針是有積極意義的。然而時值今日,現代的不鏽鋼針針身細而富有彈性,只要嚴格消毒,控制安全深度,謹慎進針,應是可針的。


(二)
可針
    北京一九八七年第一屆世界針灸學術大論文「神闕穴的臨床應用」(劉森亭)論及:“神闕穴被歷代醫家列為禁針,使其治療範圍受到一定限制,一九六0年有人運現代生理解剖知識,在認真分析了古人禁針神闕穴用意的基礎上,大膽試針神闕穴獲得成功。”(詳該論文集P156-157)。(按:筆者認為在臨床上要注意嚴格消毒與針剌深度,因為在治療上無非針神闕不可之選擇,有其他穴道可以代之。總之,臨床上以安全為第一考量,還是謹慎為宜,像針胸、腹背部穴道不慎或不當,會造成氣胸、出血、內臟損傷等後遺症。)。


五、
灸法:
   
可灸。艾條灸十分鐘,艾炷灸五至十壯,以隔鹽、隔薑等灸為常用。最近報載薰肚臍有養顏美容及減肥之效,這種古代中醫醫學即有的療法經媒體妙作及業者宣傳,引起了一窩蜂熱潮,似乎有越演越烈的趨勢。薰肚臍在古代針灸書籍即有詳細的記載,謹摘錄,說明如下。
(一)《銅人俞穴針灸圖經》:可灸百壯。
(二)《類經圖翼》::灸三壯,一日納炒乾淨鹽臍上加厚薑一片蓋定。灸百壯。或以川椒代鹽亦妙。
(三)《醫宗金鑑》:灸三壯。一法納炒乾淨鹽填滿臍上,加厚薑一片蓋定,上加艾炷灸百壯。或以川椒代鹽亦妙。


六、
醫療、養生之應用:
(一)
為腧穴定位的自然標誌:
    穴的定位方法上有以體表的各種解剖標誌來定位取穴的,例如五官、毛髮、指(趾)甲、乳頭、肚臍(神闕),以及各種骨節突起及凹部來定位取穴,由於這種自然標誌固定不移,有利於腧穴的定位。人之長短胖瘦各不相同,臨床上以患者的中指屈曲時,中節內側兩端紋頭之間作為1寸,稱中指同身寸,來定腧穴穴位,此外尚可採拇指同身寸法﹙1寸﹚橫指同身寸法﹙3寸﹚來比量取穴。
    以任而言,從臍中(神闕)至歧骨作直寸8寸,依序臍上1寸為水分,臍上2寸為下脘,臍上3寸為建里,臍上4寸為中脘,臍上5寸為上脘,臍上6寸為巨闕,臍上7寸為鳩尾,從臍中(神闕)至橫骨(恥骨)上廉作直寸5寸,依序臍下1寸為陰交,臍下1寸半為氣海,臍2寸為石門,臍下3寸為關元,臍下4寸為中極,臍下5寸為曲骨。
    兩乳間作8橫守,神闕旁開2寸為天樞,旁開4寸為大橫,旁開7寸為帶脈(腋前線與神闕橫開線交點),神闕橫開線與腋後線的交點則為京門。督脈命門穴之取穴,取與神闕相對之背部第十四椎下。


(二)
為中、下焦分界的定位點:
    歷來對焦界之定位有許多不同的看法,也有過許多論,此不贅述。從部位而言,上焦一般是胸膈以上部位,包括心肺在內。中焦指膈以下,臍部以上部位,包括脾、胃等臟腑。下焦指臍以下部位,包括腎、膀胱、小腸、大腸。神闕作為中、下焦分界的一個定位點,為自古以來遵循的定位準則。


(三)
試針神闕穴獲得成功並具療效:
﹙1﹚、資料所載,一九六0年有人運用現代生理解剖知識,在認真分折了古人禁針肚臍的原因基礎上,大膽試針肚臍獲得成功,並提出針神闕對治療腹痛、排尿困難、浮腫、單純性腹瀉,療效滿意、無副作用及後遺症,還有用天樞透神闕,治療遺精、痛精等病症,臨床上獲得很高的療效,為肚臍在醫療上之運用,開拓新的旅程碑。


﹙2﹚、前已論及,北京一九八七年第一屆世界針灸學術大論文「神闕穴的臨床應用」(劉森亭),也針肚臍,獲得臨床上的成功。


(四)
神闕內氣轉圈法(摩丹田功法)
    此法有健脾、幫助消化、調節腸胃、內臟按摩的功用,對胃脘痛、腹脹痛、改變體質有較好的治療效果。此法為筆者極為提倡氣功功法,在筆者所編著的「丹田體操又名鳥蛋體操」﹙九十六年一月一日改稱為「丹田氣功」﹚養生築基氣功中,亦為鍛練項目之一。
    其功法:兩腳平肩寬,周身中正,保持會陰穴與百會穴一直線,兩腳微屈,兩手自然下垂,全身放鬆,兩眼輕閉,將左手掌心(勞宮穴)在下,右手掌心在上,,輕對神闕而稍離之,以神闕中心,兩肩為支點,從肚臍中心,順時針方向,由小到大轉圈,手向下時吐氣,手上提時吸氣同時提肛門,手法細柔慢長,最上勿超過膻中穴,最下勿超過恥骨(曲骨穴)可選轉十二、二十四或三十六圈,轉閉,將重疊在曲骨穴位置;手上提至膻中穴,換右手心在下左手心在上,再由大到小﹙到肚臍中心﹚,可選轉十二、二十四、或三十六圈,同前法,逆時針,手向下時吐氣,手上提時吸氣同提肛門,轉到肚臍中心時,換左手心在下,右手心在上,作三調息﹙一呼一吸謂之一息。﹚,將氣導入丹田歸原,然後兩手自然下垂,讓意念離開神闕後,再慢慢睜開眼睛收功。揉腹轉圈動作只是在衣服外面作以意導氣的轉動,並不是把手放在腹上做實地的揉腹,也不是用力去揉動腹部,是用意念在一呼一吸的轉動,即能產生內臟的蠕動,作內臟按摩。如能不間斷有恆的鍛練,即能由量的鍛練到質的改變,口舌生津,進入延年壽健康快樂的境界。


﹙五﹚、
轉帶脈功法
    帶脈環繞腰部循行一周,起總束諸脈,使之不得妄行的作用。其穴道為章門、帶脈、五樞、維道等四穴,丹田亦在環繞的範圍內,在氣功之運用上,只要有繞著褲帶一周的概念即可。對男女腎氣之調節起維護之作用,女的調經理帶,男的強腎固精。
    功法:微曲,手放在肚臍上,左手在下右手在上,作三調息﹙一呼一吸謂之一息﹚。從肚臍起,吸氣,用意念,將氣由左邊外圍沿褲帶轉圈,至背部脊椎,再沿褲帶右轉吐氣至肚臍,再從肚臍沿褲帶向內作第二圈運轉,方法如前述,作六圈。六圈作畢,換右手在下左手在上,從肚臍起,吸氣用意念,將氣由右邊外圍沿褲帶轉圈,至背部脊椎,再沿褲帶左轉吐氣至肚臍,再從肚臍沿褲帶向外作第二圈運轉,方法如前述,作六圈,至肚臍,換左手在下右手在上,作三調息,收功。


(六)、
丹田學說的認知,有謂神闕﹙肚臍﹚也是下丹田:丹田是煉丹、產丹的部位。丹由體內產生的精、氣、神,昇華而成,具以防病、治病、益智、延年和發揮人體潛能等作用的精華物質,為人身之本,真氣匯集之處。
    丹田一詞,較早出現於《素問‧遺篇本病論》中有“神失守位,神遊上丹田,在帝太乙帝君﹙筆者註:即腦神﹚泥丸宮﹙筆者註:即腦室,是腦神所居住之地﹚下。”,歷代文亦散見“存想丹田”、“覃﹙一作談﹚思以歷丹田”、“以丹田有熱”之記載,這些文之所謂丹田,只是中醫生理學上之專有名詞,至於丹田之說的形成,可能淵源於《難經》。《難經‧八難》說“十二經脈者,皆係於生氣之原。所謂生氣之原者,謂十二經之根本也,謂腎間動氣也。此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故氣者人之根本也,根絕則莖葉枯焉”。《六十六難》中還說“臍下腎間動氣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經之根本也,故名曰原。”由於難經的記載,唐朝楊玄操在注《難經.六十六難》中說“臍下腎間動氣者,丹田也。丹田者,人之根本也。精神之所藏,五氣之根原,太子之府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主月水,以生子息,合和陰陽之門也。……故知丹田者性命之本也”。張景岳《類經圖翼》卷三也說“氣化之原,居丹田之間”,由於這個部位的重要,歷代都重視,乃有了丹田學說的形成。該處所以稱為丹田,其意有二;一為該部位為煉丹、產丹的部位,二為該部位當任、衝脈與帶脈十字形交會處,方圓四寸形成田字,故以丹田名之。
    丹田的具體位置歷代各家說法不一,多數意見是:上丹田為兩眉之間的印堂﹙泥丸﹚,中丹田為兩乳之間的膻中﹙絳宮﹚下丹田在臍或臍下關元。筆者由練功之體驗及考相關文認為,丹田的位置是一個區體的觀念,不是單獨的只指一個穴位,例如從山根、印堂、百會應都屬於上丹田的範圍。以腎為中心的神闕、關元、氣海、命門到上、次、中、下穋等重要穴位,﹙筆者註:穋應為骨字旁,因電腦找不到此字,故暫以穋代之。穋亦作窌,指骨後孔。﹚都屬於下丹田的範圍。
    關於丹田的作用,上、中、下三丹田的部位雖有各家不同的看法,但各家各派都認為丹田是具有匯聚精、氣、神而產生丹的作用,各部丹田又各有所側重;下丹田主精,為藏精之府,男子練精以化氣,女子練血以化氣,中丹田主氣,藏氣之府,練氣化神,上丹田主神,為藏神之府,練神還虛。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練虛合道,要從練精化氣築基,所以下丹田被認為最重要,一般如僅說丹田,或意守丹田,即指下丹田。筆者習慣上以肚臍作下丹田,除簡單明暸外,在學理上亦可接受。下丹田的包含的重要穴位上已言之,所以這些穴位的重要功能,如“氣化之原”,“腎間動氣”等功能,是真氣升降開闔的樞紐,也是男子藏精,女子養胎的處所,所以自古以來下丹田被認為是:“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之根”,“生氣之源”。


(七)、氣沉丹田、胎息是一種以意行氣的體會,並有
調攝人體氣機升降的作用
    氣功及其他鍛練,如太極拳常提到「氣沉丹田」的問題。丹田是道家鍊丹的地方,歷代醫家與武術界把它作貴鍛鍊氣血,治療疾病的場所,丹田是指下丹田部位。氣沉丹田與呼吸有關,但絕不是說吸一口氣直接送到丹田裡就是氣沉丹田,一般認為氣沉丹田是指腹式深呼吸運動,我們知道進行呼吸可以利用口鼻,但吸入的空氣只能達到肺部,在肺裡行氣、碳氣體的交換是不可能到達小腹部。個人認為氣沉丹田的方法是經過調心、調息、調身(含胸拔背,沉肩墜肘)後,用意識似乎有股氣徐徐送入腹部臍下,由於深長的吸氣必然迫使橫膈下沉,所以產生了氣體下沉的感覺,一般所說氣沉丹田即是指此而言。
    上言氣沉丹田是一種腹式呼吸運動,腹式深呼吸有順逆二種,順式深吸氣時,漸漸以意送入臍下腹部,小腹自然外突,呼氣時小腹自然內收,意仍在丹田。逆式深吸氣時,漸漸以意送入臍細腹部,小腹逐漸內收,呼氣時小腹慢慢外突,意不離小腹,這二種呼吸法都可以使橫膈下降增多,給腹內臟器一種溫柔輕壓的「按摩」作用,練到一定程度,由量的累積到質的改變,物質反作用於精神,可在腦內形成一種特別的反應點,腹內就會引起一種溫熱感,有時也產生腹鳴的生理現象,這就是拳論所指的「腹內鬆靜氣騰然」,也說是腹內的「得氣感」。
    在氣沉丹田的同時,肛門括約肌一緊一鬆(提肛)有於改善靜回流,可防治痔瘡,對腹腔內臟的「按摩」則有利於腸、輸尿管、腎、膀胱等臟器的功能的康復,其次,氣沉丹田還有調攝人體氣機升降出入的作用。人體各臟腑的功能協調配合,才能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如果升降失調,出入不利,就會產生疾病,例如肝氣鬱結則協肋作痛,肝氣橫逆究飲食不適,心腎不交則夜難入眠,脾氣下隆則大便溏薄,腎氣上逆則惡心嘔,肺氣失宜降,則咳嗽胸悶,腎不納氣就氣喘面浮,這些病症均與氣的活動有關,都是因機失餘正常升降而引起的。因此經常作腹式身呼吸達到氣沉丹田,就能有效地防治各種疾病、強壯身體,並為各種功法的基礎功夫。
    在氣沉丹田的鍛練中,亦可行臍呼吸之鍛練,亦即俗稱之丹田呼吸,亦稱胎息,其義源以胎兒在母體中,能不以口鼻呼吸,母呼亦呼,母吸亦吸,其氣皆在臍上往來,故胎息是一種腹式呼吸的提升,不以口鼻呼吸,而將呼吸在臍部進行的一種體會,如單獨閉氣而不在臍部呼吸,亦不能稱為胎息。胎息之術,古已有之,《後漢書.王真傳》中說:“悉得行胎息、胎食之方。”
    李賢注:《漢武內傳》曰:“王真,字叔經,上黨人習閉氣而吞之,名曰胎息。習嗽舌下泉而咽之,名曰胎食。”,《抱朴子.釋滯》中說“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噓吸,如人在胞胎之中,則道成矣。”,論述胎息的古籍有很多,在養生、療病方面是一個很值得開發的寶庫。
    筆者的體會,行胎息之時,鼻子不呼吸,用意念守肚臍﹙丹田﹚數息,先從三息開始,再延長至六息、九息、十二息﹍,不貪、不急,自然會有所成。行胎息之時,全身處於一種很舒暢氣功感的狀態,個人體會,乳頭、耳道內耳、中耳處、天目穴周圍,太淵穴、足三里處會有脹麻感,其他舒暢的感覺,只可體會,不易言傳,這些都是氣由皮進入骨部的感應。將來如有更深的體會,再與同好先進分享,並請不吝指正,以匡不逮。


(八)、
以肚臍為比例分界構成人體美之黃金數:
    在審美的尺度上,從神闕到腳底的長度與從頭頂到腳底的長度比例,以符合0.618是最具有美感的,此數字即所謂的「黃金數」,古今中外美妙的圖案和造型都符合此一常數。
    裸露肚臍曾經是古代中國以及西方社會的禁忌,因為肚臍的凹陷被認為有一種色情的視覺誘導效應。但是印度婦女的傳統服飾紗麗(sari)則將肚臍裸露無遺,埃及肚皮舞、吉普賽女郎也以裸露肚臍為美,今之瑪丹娜深得其昧,憑著高人一等的直覺和捏人心的功夫,以坦露肚臍舞歌唱,向世人宣告什麼叫做魅力,什麼叫做賣弄性感而掀起一陣瑪丹娜旋風,由此可見裸露肚臍顯現出人體美比例上的定點,在審美觀上是佔有很重要的地位。
    同時隨服裝吹起的低腰、露臍裝的流行,在流行就是美,時髦、前衛的少女,人人怕落伍,怕跟不上流行,不論裙子、牛仔褲,腰間,競相“向下探底”,以往從不被重規、或視為禁忌的肚臍,也成為女性熱衷突變、標新立異的美容新趨勢。有人嫌自己的肚臍不好看,想讓自己很有女人味,肚臍的美容更成了前衛女性趨之若騖的美容新追求。另有在肚臍上扣上自己喜愛的飾物,成為吸引他人目光的焦點。在肚臍扣上飾物固然有時尚美,但要注意發炎的問題,網路上有這麼一段的經驗對話答復,“如果你很怕痛.你就不要期待去穿囉..因為我個人是覺得穿時還蠻痛的..我已經穿了4-5年了吧..我覺得在生活上沒啥影響耶..只是剛穿一兩個禮拜內(有的人比較久.可能一個月或以上).要特別注意清潔.洗澡碰水沒關係的.只要洗完後.拿棉花棒把肚臍的水擦乾.然後把環拉出來一點.塗抹凡士林或面速力達姆..就OK了..剛穿不習慣.穿衣服或褲子都會勾到.穿臍環褲子一定不能穿高..
    其實也不用特別保養.我都隨便來.也沒發炎什麼的..我還扯來扯去的把玩..吹氣肚子大.那不影響.不會痛..可是有的人不一定..可能對你而言你會痛.我是不會,網路上很有很多後遺症的記載,因為“族繁不及備載”,筆者請要穿臍帶環的朋友,事前三思。當然,美麗的肚臍離不開美麗腹部的配合,為了使自己的肚臍更性感,她們紛紛採取諸如腹部抽脂、肚臍整形等方法,使她們的腹部更平坦結實,使肚臍看起來更加美麗迷人。


﹙九﹚、
從肚臍形狀看健康狀
    根據國外醫生臨床發現,從肚臍眼的形狀可以看出身體健康與否,述如下:
1.
向上形:肚臍眼向上延長,几乎成為一脈;頂端向上的三角形。具有种肚臍的人,應多留意胃、囊胰臟的健康狀。
2.
向下形:應注意預防罹患胃下垂、便秘、慢性腸胃疾病及婦科疾病。
3.
圓形:女性肚臍若為正圓形,表示身體健康,卵巢功能良好;男性則表示精力充沛、血壓正常,五臟六腑都很健康。
4.
海蛇形:為肝硬化等肝臟疾病的徵兆,要小心注意。
5.
滿月形:看起來實豐盈,下腹有彈性,對于女性來說是卵巢功能良好的表徵。
6.
肚臍偏左:應預防腸胃功能不佳、便秘或大腸黏膜病變。
7.
肚臍偏右:應注意肝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疾病。
8.
肚臍凸出:當腹部有大量積水或卵巢囊腫時,肚臍就會向外突出。
9.
肚臍凹陷:肥胖或腹部發炎時,如粘連性核性腹膜炎,肚臍會向;凹陷。
10.
肚臍淺小:表示身體較為弱,體激素分泌不正常,渾身無力,精神狀不佳。


(十)、
配天樞、上脘、內闕、足三里治急性胃腸炎
(十一)、
配天樞(灸)大腸俞(灸)治慢性腸炎
(十二)、
配百會(灸)闕元(灸)治虛脫
(十三)、
配章門、內關、承山治霍亂抽筋
(十四)、
配水分、氣海治繞臍痛
(十五)、
配水分、三間治腸鳴面泄
(十六)、
配神藏、尺澤治腦充血
(十七)、
配章門治霍亂
(十八)、
神闕為中醫外治上之重要穴位。


1.產後針炙神闕穴可以幫助子宮收縮和止血,灸治神闕穴可以溫胞宮而補益血中之氣。胞宮之陽氣恢復,筋得其濡養自然可以加快收縮,血中之陽氣充沛,氣能攝血而止血。


2.中風不醒,速灸神闕百壯,如不醒再灸,直至灸醒為止。﹙昔有徐平卒中風,不省人事,桃源簿為灸百壯,不醒,再灸百壯,乃醒乙案。﹚


3.治小兒臍風(新生兒破傷風),可搗蒜置臍上,以艾灸之,直至口中有蒜氣時為止,再用蒜汁 滴鼻中可癒。另一治法,灸臍至心口靜脈上數壯。


4.治噤口毒痢:田螺加麝搗餅烘熱,貼臍下,引熱下行自然思食。
    痢疾,飲食不進或嘔不能食者,稱“噤口痢”。多由疫痢、濕熱痢演變而成,或見於疫痢,濕熱痢病程中的某一階段,是痢疾比較嚴重的證候。多因濕熱毒邪蘊結腸中,毒盛而傷害胃氣,胃陰受或因久病脾胃兩傷,胃失和降,輸化無力,氣機相阻塞所致。臨床特點,除飲食不思外,嘔惡不納,食入即吐外,兼有胸脘痞悶,舌紅絳苔膩等症。
    本草備要「田螺」條:依張賢哲教授本草備要解析註,田螺產於水田中,水土至陰之氣,故其性大寒,其味甘美,味甘大寒,其性大寒至陰,能引熱下行,能利濕,利水行水,引熱下行,降熱而清熱,火降熱降則生津而止渴。)


5.灸此穴永不脫肛。


6.根據啟業書局印行之《中醫外治法》一書論及以「神闕」為穴之外法治法就有一百多條之多,可見神闕穴在外治法中的重要性(因篇幅之限,不便一一列出,請詳該書)。


7.隨著科技的進步,今後若能把神闕穴的應用與雷射、水療、磁療、激光等現代醫療技術結合起來,神闕穴在臨床上必將顯示更重要的治療作用。


(十九)、
陳修園認為臍(神闕穴)為生命之根,不可輕動:
    陳修園在其所著《醫學三字經》一書卷二末附「附敷藥拔風害人說:臍中為性命之根。璁門為元陽之會,胸中為宗氣之寶,足心為腎脈之本,皆不可輕動。中文又謂,「閩中市醫遇小兒諸病及驚危症,以萆麻子、巴豆、南星、萊服子、全蝎、大黃、急性子、皂角為末,加陳皮、冰片、麝香,以香油或白蜜,或薑蔥汁調,敷於璁門以及胸中、臍中、足以為拔風法,秘其方以射利,十敷十死,既死而仍不歸怨之者,以為外敷之法,不妨姑試,俟未效而即去之,似不為害,而不知一敷之後,元氣為其拔散,即揭去其藥,而既散之氣,永不能使之復聚矣。昔人附子、海狗補腎藥敷於臍中而蒸之,名醫猶且戒其勿用,況大傷之物」。
    筆者認為,在薰臍的治療中要注意身體的反應,因熏臍具有提高消化及代謝之效,有些人會因之產生腹瀉的反應。應用上,熏臍法主要對象為冷體質者,若屬燥熱體質可能產生上火、口乾舌燥的症狀,孕婦亦不適合熏臍。


(二十)、
誤刺神闕穴會睪丸脹痛,針命門以解之。(下針後針向上方至不可入為止,留一分鐘,然後提至皮下,再向左右各刺進一次,微微捻動。)


﹙二十一﹚、
塑身﹙瘦身﹚減肥之應用
    隨著經濟發展,生活的富裕,飲食結構失衡,營養熱量過剩﹙攝入過多的糖和脂肪﹚,運動量不足,還有因內分泌亢進,如腎上腺及垂體前葉功能過剩所致,肥胖的人越來越多,成為已開發或開發中國家的一個社會醫療問題。在歐美,尤其是美國“肥胖”與愛滋病、吸毒、酒精中毒成為四大的社會醫學問題,如何採取有效的措施,如何預防與治療,也是國內外探索與研究的問題。


本文謹就個人跟吾師
蔡明男教授所學,隨堂筆記,就肚臍在針灸減肥上的應用,說明如下。
1、
體針

﹙1﹚仰臥,以肚臍為中心,肚臍以上取水分﹙臍上1寸﹚、下脘﹙臍上2寸﹚。肚臍以下取陰交﹙臍下1寸﹚、氣海﹙臍上1.5寸﹚。肚臍左、右側各取天樞﹙臍中旁開2寸﹚、滑肉門﹙臍上1寸水分穴旁開2寸﹚。天樞、滑肉門可輪流扎針。以上穴道各扎一針,直扎一寸。
﹙2﹚、小腹部肌肉凸起處,當成阿是穴,以任脈為準線,兩側向任脈斜45度各扎幾針,具有抽脂的效用。
﹙3﹚、配復溜、築賓﹙兩穴必扎,利尿﹚或加足三里、三陰交。
﹙4﹚、腹部游泳圈:
採坐姿,兩側像游泳圈的贅肉捏起,由前往後按序,由上往下直扎4~6針,深1.5~2寸X2。


2、
耳針:胃、配口、賁門、食道﹙三取二﹚。配飢點、甲狀腺、腦下垂體﹙任取一﹚。
說明:

﹙1﹚、扎飢點,會減少口慾、剌激腦部下視丘﹙下視丘為攝食中心,可讓食量減少,促生殖泌尿器官之成熟﹚。
﹙2﹚、扎腦下垂體:剌激腦下垂體前葉及後葉,具減重、增高之效應。
﹙3﹚、通常減肥5公斤以下,只扎再針即可。
藥:
﹙A﹚、體壯:防風通聖散﹙甲﹚3.5g,防己4;耆湯2.5g>每包6g,一日2次。
﹙B﹚、體虛:解散﹙防風通聖散乙﹚3.5g,防己4;耆湯2.5g>每包6g,一日2次。
生活起居要正常,不准吃宵夜。
第一療程﹙每周二次,十二次,﹚,腹部減少。第二療程才會減重。


﹙二十二﹚
對剪下臍帶的重視與珍惜,業者推出製成的開運印章
    網路上有業者打出“利用寶寶肚臍剪下來的臍帶製成的開運印章,能帶給寶寶好福氣、招來財富。baby888.com。”的廣告,賣的是什?謹摘錄,以饗讀者,“臍帶傳遞母子情,血脈相連永不息:母子連心,心心相連,母親懷胎十月開始,與母親心心相連的就是臍帶,自古有聚財、財庫之象徵。寶寶出生幾天後便會脫落,由於容易發霉、腐爛、更容易遺失。將脫落的臍帶製成水晶,永久保存。象徵著每個新生兒都是父母的寶貝,更帶有雙親濃濃期許。胎髮與臍帶結合製成印章,象徵發財好彩頭並有財源滾滾、財源廣進,帶來好財運之意。胎髮與臍帶富有生命力,並兼具收藏鑑賞實用價值。更是寶寶長大後無價紀念品。”


﹙二十二﹚、
輸臍帶血,醫治血癌等疾病,生物科技帶動臍帶血銀行的設立
    以「臍帶血」取代骨髓,用來治療癌症,在美國已廣泛引用。民國八十五年間,我國開始計劃成立「臍帶血」供應中心,使我國癌症醫療技術往前邁進一大步,讓癌症治療進入新紀元,同時可以利用篩選「臍帶血」機會,提供嬰兒健康數據,有助於兒童保健。
    臍帶血是由嬰兒出生以後,切除臍帶部位到胎衣之間存留的血液,臍帶是母體供給胎兒養分的主要管道,臍帶血是否正常,對嬰兒日後成長,有很大的影響。以往婦產科在接生以後,臍帶血和胎衣都丟棄,由醫院以廢棄物處理,相當可惜,現在已可經由臍帶血銀行,儲存嬰兒臍帶血,中含幹細胞,和骨髓一樣具有造血功能,可用來治療血癌、先天遺傳、免疫系統等疾病或移植。
    如果血癌病患接受化學療法或放射線照射,病患身上的細胞,無論是正常的細胞、幹細胞或是不正常的細胞,都會被破壞掉,相對的患者骨髓造血液功能也會受到破壞,降低血液再生機率,影響生命延續時日。幹細胞移植就是將捐贈者身上健康的幹細胞輸入病患體內,以取代病患身上損毀的幹細胞。目前幹細胞至少可以治療70種以上的疾病,包括癌症(血癌、淋巴瘤、骨髓瘤)血液異常疾病(地中海貧血、鏈狀細胞疾病、先天性再生不良貧血)、免疫不全疾病及遺傳方面疾病等。
    臍帶血具有造血功能,讓患者在骨髓破壞後,有較多造血機會,改善病情,甚至可以痊癒,妥善利用,極有價值。目前臍帶血幹細胞方面研究已知的是可以用來治療包括愛滋病、老人癡呆症、糖尿病、心臟病、肝病、肌肉萎縮症、帕金森氏症、脊椎神經損傷、中風等。


文獻選粹
一、《黃帝內經素問》:臍中也,不可刺。
二、《扁鵲心書》:腸癖下血久不止,此飲食冷物損大腸氣也,灸神闕穴三百壯。
三、《備急灸法》:婦人脫落,灸臍中三百壯。
四、《備急炙法》:葛仙翁徐嗣伯治卒胎轉小便不通,煩悶氣促欲死者,用鹽填臍孔,大艾炷灸二十一壯,未通便灸,已通即止。
五、《針灸資生經》:徐伻卒中不省,桃源薄為灸臍中百壯始甦,更數月,乃不起,鄭糾
云,有一親卒中風,醫者為灸五百壯而甦,後年八十餘,向使徐伻灸至三、五百壯,安知其不永年耶。
六、《肘後方》:救卒死,灸臍中百壯。
七、《衛生鴻寶》:治陰證厥逆腹痛,雞蛋一個煎餅,胡椒七粒研末,先放臍內,以熱雞蛋餅貼上,冷則再換熱餅,吸去陰風即癒。
八、《萬病四春》治陰證冷極,熱藥救不回者,手足厥冷,管曩縮入,牙神關緊急,死在須臾,用大艾柱灸臍中。
九、《針灸集成》:故神闕之灸,需細鹽,不惟癒疾亦延年。
十、《甲乙經》:水腫大平臍,灸臍中…;腸中常鳴,時上衝心,灸臍
中;絕子灸臍中,令有子。
十一、《千金翼方》:凡霍亂灸之或雖未即差,終無死憂不可逆灸,但先腹痛,或先下後吐,當隨病狀灸之,內鹽臍中灸二七壯,並主脹滿。
十二、《類經圖翼》:陰症傷寒中風,不省人事,腹中虛冷傷憊,腸鳴泄瀉不止,水腫鼓脹,小兒乳痢不止,腹大風癇,角弓反張,脫肛,婦人血冷不受胎者,灸此永不脫胎。
十三、《醫宗金鑑》:主治百病,及老人虛人泄瀉,又治產後腹脹小便不通,小兒脫肛等症。
十四、《千金方》:臍中、石門、天樞、氣海,主少腹疝氣,游行五臟,疝繞臍衝胸不得息。
十五、《千金翼方》:人中滿唇腫及水腫大水,灸臍中、石門各百壯;灸尾翠骨﹙筆者註:尾翠骨即「長強穴」也。﹚七壯立愈主脫肛,神良,又灸臍中隨年壯;少年房多少氣,灸鳩尾頭五十壯,又灸臍孔中二七壯。

 

 

    TOP回上頁 
歡迎光臨「中興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