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所為與有所不為
無為而治是老子的主張,也是聖人的智慧,現代人認為老子的這個主張,有點曖昧,有點虛無。其實並不是這樣,無為而為既不曖昧,也不虛為,因為,無為只是一種手段,而為才是目的,也就是為了有所為,才有所不為,換句話說,世上有些看似無的東西,它是十足有為而用的。人不要心機太多,不要雜念太重,不要慾求太貪,要遵循人和事物本來的客觀規律去行事,持平常心,可以什麼都不 知道,可以什麼都不追求,既使知道也要當作不知道,既使要追求也要當作不追求,因為不知道只是要達到知道,不追求則是為了實現追求。要真正的達到有所知,有所求,就必須有所不知,有所不求,過度急於求成,往往不成,過度存有太多的雜念,也可能因此一事無成,承認客觀的存在,抓住根本,放棄雜無,反而容易水到渠成。